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吳茱萸的意思、吳茱萸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吳茱萸的解釋

又名“茱萸”。芸香科。高大灌木或小喬木。羽狀複葉。嫩枝和葉上有軟毛。夏季開綠白色小花。果實紫紅色。分布于中國中部、南部和西南部。未成熟果實可入藥,能治胃寒疼痛、腹痛洩瀉等。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吳茱萸是漢語中一個具有雙重屬性的專有名詞,既指代特定植物,也是傳統中藥材的正式名稱。根據《中國藥典》(國家藥典委員會,2025年版)和《中華本草》(國家中醫藥管理局,2023年修訂版)的規範解釋,該詞可分解為以下三個維度:

一、植物學定義

吳茱萸(學名:Tetradium ruticarpum)屬芸香科茱萸屬常綠小喬木,樹高可達5米,奇數羽狀複葉對生,夏季開黃白色小花,果實為蓇葖果呈紫紅色。主要分布于中國長江以南地區及東南亞山地,常見于海拔300-1500米的疏林中。

二、中藥學釋義

作為藥材時特指其幹燥成熟果實,《中國藥典》記載其性味"辛、苦,熱;有小毒",歸肝、脾、胃、腎經,具有散寒止痛、降逆止嘔之效。現代藥理研究證實,其含有的吳茱萸堿、檸檬苦素等成分具有調節胃腸功能、抗潰瘍作用。

三、文化語義延伸

該名稱源自古代吳地(今江浙一帶)的道地産區标識,《本草綱目》詳述:"茱萸枝柔而肥,葉長而皺,其實結于梢頭,累累成簇而無核,與川蜀産者形味迥别"。在民俗語境中,與重陽節佩戴茱萸的習俗存在文化關聯,但需注意與山茱萸(Cornus officinalis)進行物種區分。

網絡擴展解釋

吳茱萸是一種傳統中藥材,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定義與來源

吳茱萸是芸香科植物吳茱萸(Tetradium ruticarpum)及其變種(如石虎、疏毛吳茱萸)的幹燥近成熟果實。通常在8-11月果實未開裂時采收,曬幹或低溫幹燥後入藥。

性味歸經

功能與主治

  1. 散寒止痛
    用于寒凝肝脈引起的頭痛(如巅頂痛)、寒疝腹痛、寒濕腳氣及經行腹痛等。
  2. 降逆止嘔
    緩解胃寒嘔吐、吞酸、脘腹脹痛。
  3. 助陽止瀉
    主治脾腎陽虛導緻的五更洩瀉。

形态特征

果實呈球形或五角狀扁球形,表面暗黃綠色至褐色,密布油點,頂端有星狀裂隙,基部殘留黃色茸毛果梗。

名稱與植物學

注意事項

因性熱有小毒,需嚴格控制用量(内服煎湯常用1.5-4.5克),孕婦及陰虛火旺者慎用。


吳茱萸以溫通散寒為核心功效,臨床應用廣泛,但需辨證使用。其名稱、形态及藥性均體現了植物特性與傳統用藥經驗的結合。

别人正在浏覽...

白楊刀比較價格不到烏江心不死蟬腹龜腸除差酢歰悼懾大勢至得勢短券兒郎放傲分文不值負離子腹鳍夫妻反目蓋泉鋼镚兒幹澤宮眷厚貨畫面環利通索回圓護惜虎溪三笑架次禁律九雲鑼績優股課額臘八會樂跎跎麟台監吏議沐發目生哪兒剽攘強健乾片畦陌清昶勤心染房山谷臣食蛤蜊實驗田衰漸擡扛豌豆委委無偏無陂五星聚鮮車怒馬相甲詳刑校迹睎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