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浮休的意思、浮休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浮休的解釋

《莊子·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 成玄英 疏:“夫聖人動靜無心,死生一貫。故其生也,如浮漚之蹔起,變化俄然;其死也,若疲勞休息,曾無繫戀也。”後以“浮休”謂人生短暫或世情無常。 唐 白居易 《永崇裡觀居》詩:“何必待衰老,然後悟浮休。” 宋 司馬光 《又代孫檢讨作》詩之一:“人為天地客,處世若浮休。” 明 田藝蘅 《春雨逸響》:“人固不可輕於生死而忽之;知其為寄歸浮休,則人亦不可重於生死而惑之。”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浮休”是一個源自道家思想的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與《莊子·刻意》中的哲學觀念相關。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解釋:

詞義解析

  1. 本源出處 源自《莊子·刻意》中“其生若浮,其死若休”的表述。成玄英注解認為,聖人對待生死如同“浮漚(水泡)暫起”般超脫,生死變化轉瞬即逝,死亡則如疲倦後的休息,體現對生命無常的達觀态度。

  2. 引申含義 後以“浮休”代指兩種意境:

    • 人生短暫:如唐代白居易《永崇裡觀居》中“何必待衰老,然後悟浮休”;
    • 世情無常:宋代司馬光詩句“處世若浮休”亦表達對世事變遷的淡然。
  3. 其他解釋 部分現代詞典(如)提及“浮休”有“輕浮、不認真”之義,但此用法在古籍中未見明确依據,可能為現代引申或誤讀,建議以古典文獻釋義為主。

使用場景

多用于文學作品中,表達對生命哲理的思考或超然處世的态度。例如明代田藝蘅《春雨逸響》中以“寄歸浮休”探讨生死觀。


注: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莊子》原典及唐代以降的詩詞用例。

網絡擴展解釋二

浮休(fú xiū)是一個比較常見的詞彙,在中文中有着特定的意義。它可以拆分成“浮”和“休”兩個部分。 「浮」這個字屬于水部,可以理解為水面上漂浮的意思。它的筆畫數為10畫,可以寫作“氵(三點水)”和“夫(夕字頭)”的組合。 「休」這個字屬于人部,表示休息、停止、放棄的意思。它的筆畫數為6畫,可以寫作“亻(人字旁)”和“木(天王旁)”的組合。 「浮休」的來源并不十分明确,可以根據字義的聯想得出其中的意思。它常用來形容工作中的時刻、狀态,即工作表面上看似在進行中,但實際上并沒有進行實質性的工作。 在繁體中文中,「浮休」的寫法與簡體相同,沒有明顯差别。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與現在相比可能有所不同,但「浮休」并沒有特别出現在古代文字中,因此沒有固定的古代寫法。 以下是一些使用「浮休」的例句: 1. 他整天看着電腦,卻總是處于浮休狀态。 2. 雖然看起來他在努力工作,實際上隻是浮浮休休而已。 一些與「浮休」相關的詞彙包括: 組詞:浮躁、休息、休假、休閑、浮動、休止、休憩 近義詞:敷衍、假裝、散漫、懶散 反義詞:專心、專注、認真、緊張 希望以上内容對您有所幫助!如果您還有其他問題,我将很高興為您解答。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