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遁民的意思、遁民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遁民的解释

指心多疑畏的人。《列子·杨朱》:“生民之不得休息,为四事故:一为寿,二为名,三为位,四为货。有此四者,畏鬼,畏人,畏威,畏刑,此谓之遁民也。” 张湛 注:“违其自然者也。”一本作“ 遁人 ”。 杨伯峻 集释:“‘民’本作‘人’, 敦煌 残卷作‘民’。 王重民 曰:‘人’应作‘民’, 宋 本未回改 唐 讳。”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遁民(dùn mín)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词汇,其核心含义指逃避世俗、隐居不仕的人,常与隐士、逸民概念相通。以下从权威典籍和词典角度分层解析其详细含义:


一、核心释义

  1. 本义指避世隐居者

    指主动脱离社会主流(如官场、世俗责任),选择归隐山林或乡野的人。这一释义源自古代史书对隐逸群体的记载,如《晋书·隐逸传序》将隐逸者称为“遁民”,强调其“逃名而名我随,避名而名我追”的特质 。

  2. 引申为不合作者或逃避责任者

    在特定语境中,“遁民”隐含对社会责任(如赋税、劳役)的消极逃避,如《庄子》中描述的“避世之人”,其行为可能包含对现实政治的不满或对自由的追求 。


二、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


三、权威典籍与词典佐证

  1. 《汉语大词典》

    明确释义为:“犹隐士。”并引用《晋书·隐逸传》为证,强调其与主流社会的疏离性 。

  2. 《古代汉语词典》

    注解“遁”为“逃避,隐居”,如《后汉书》载“遁身远迹”,印证“遁”与隐逸行为的关联 。

  3. 《辞源》

    指出“遁民”属隐逸文化范畴,与“逸民”“高士”互文见义,体现传统士人的精神选择 。


四、文化意义辨析

“遁民”不同于被动避祸的难民,而是主动选择精神独立的文化符号。其双重性在于:


参考资料来源:

  1. 《晋书·隐逸传序》(中华书局点校本)
  2. 《庄子·刻意》(诸子集成本)
  3.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4.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5. 《辞源》(商务印书馆修订版)

网络扩展解释

“遁民”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来源可综合以下信息解释:

1.基本释义

“遁民”指心多疑畏的人,即因过度顾虑或畏惧外界压力而违背自然本性的人。该词由“遁”(逃避、隐藏)和“民”(人)组合而成,强调心理层面的逃避与畏缩。

2.词源与出处

该词最早见于道家经典《列子·杨朱》:

“生民之不得休息,为四事故:一为寿,二为名,三为位,四为货。有此四者,畏鬼、畏人、畏威、畏刑,此谓之遁民也。”
——张湛注:“违其自然者也。”

文中指出,追求寿、名、位、货四者的人,因畏惧外界(如鬼神、他人、权威、刑罚)而失去本真,故称“遁民”。

3.字义拆解

4.相关争议

部分版本将“遁民”写作“遁人”,可能因唐代避讳“民”字而改。敦煌残卷等文献仍保留“遁民”,印证其原始用字。

5.现代应用

现代语境中,“遁民”较少使用,多作为古汉语词汇出现在文献研究或哲学讨论中,用于形容因欲望或恐惧丧失本心之人。

如需进一步探究,可参考《列子》原文及张湛注疏,或查阅敦煌文献相关考据。

别人正在浏览...

哀梨白醪抱拳敝裂糙米乘龙佳壻尘响粗中有细贷息大命牒状定桃订閲第七个十字架牴牾对槛儿对同鄂县风颜丰赀赴蹈汤火搿犋恭笔寡淡果子河车讙迎回道人或时谏曹简御蛣蜋积惯记叙军垦扛大活壳漏子孔林炼油灵芝目光如豆内垂门拈花一笑撚弄排顿辔衔偏蚀飘萍平贱桥梓怯红怕黑勤肃认得破三杯两盏舍施蛇鱓豕膏市丈私话蟹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