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絶弦的意思、絶弦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絶弦的解釋

1.亦作"絶弦"。2.斷絕琴弦。《呂氏春秋.本味》:"伯牙鼓琴鐘子期聽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鐘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選之間而志在流水鐘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湯湯乎若流水。'鐘子期死伯牙破琴絶弦終身不複鼓琴以為世無足複為鼓琴者。"此事種子書均有記載文字略有不同。後遂以"絶弦"喻失去知音。3.指離弦之箭。比喻速度極快。

詳細解釋

亦作“絕絃”。1.斷絕琴弦。《呂氏春秋·本味》:“ 伯牙 鼓琴, 鐘子期 聽之。方鼓琴而志在 太山 , 鐘子期 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 太山 。’少選之間,而志在流水, 鐘子期 又曰:‘善哉乎鼓琴,湯湯乎若流水。’ 鐘子期 死, 伯牙 破琴絶弦,終身不復鼓琴,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此事種子書均有記載,文字略有不同。後遂以“絶弦”喻失去知音。 三國 魏 曹丕 《與吳質書》:“昔 伯牙 絶絃於 鐘期 , 仲尼 覆醢於 子路 ;痛知音之難遇,傷門人之莫逮。” 唐 沉佺期 《傷王學士》詩:“感遊值商日,絶弦留此詞。” 宋 司馬光 《送王待制知陝府》詩:“絶絃悲宿草,撫首念諸孤。”

2.指離弦之箭。比喻速度極快。《後漢書·西羌傳·東號子麻奴》:“今虜皆馬騎,日行數百,來如風雨,去如絶弦,以步追之,埶不相及。”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絶弦”是一個古漢語詞彙,讀作jué xián,其核心意思是“斷弦”,常比喻知音失去或關系斷絕,源自中國古代典故。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詳細解釋其含義、來源及用法,确保内容權威可靠。

一、詞義解析

“絶弦”由“絶”(斷絕)和“弦”(琴弦)組成,字面意為琴弦斷裂。在詞典中,它被定義為一種象征性表達,指代因失去知音而不再彈琴的行為,引申為友情、知音關系的終結。例如,《漢語大詞典》将其解釋為“破琴絕弦,表示知音已逝,不複鼓琴”,強調其情感内涵而非物理動作。該詞常用于文學和口語中,表達對珍貴關系的懷念或惋惜。

二、來源與典故

“絶弦”的出處可追溯至戰國時期的《列子·湯問》,其中記載了伯牙與鐘子期的故事: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鐘子期死後,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複鼓琴”,以示知音難再覓。這一典故成為中華文化中“知音”的經典象征,後世詞典如《辭源》和《現代漢語詞典》均收錄此義,強調其文化傳承價值。例如,漢典(zdic.net)在詞條中詳細描述了這一背景,并指出其在古詩詞中的高頻使用。

三、現代用法與示例

在現代漢語中,“絶弦”多用于比喻性語境:

四、引用參考

為提升内容權威性,參考以下可靠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絶弦”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的詞語,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一、比喻失去知音

這一含義源自《呂氏春秋·本味》中伯牙與鐘子期的典故。伯牙彈琴時,唯有鐘子期能領會其琴聲中的意境(如“志在太山”“志在流水”)。鐘子期死後,伯牙“破琴絶弦”,終身不再彈琴,以此表達知音難遇的悲痛。後世常用此典代指對知己亡故的哀悼,如曹丕《與吳質書》、唐代崔珏《哭李商隱》等詩文均引用了此意。

二、形容速度極快

該用法以離弦之箭為喻體,強調行動迅疾。例如《後漢書·西羌傳》描述騎兵“來如風雨,去如絕弦”,突顯其疾馳之态。此義多見于古代軍事或運動場景的描寫。

補充說明

部分文獻(如、7)提到該詞引申為“才華中斷”或“生命終結”,但此類解釋權威性較低,且缺乏經典用例支持。建議優先參考前兩種主流含義。

提示:若需了解近義詞(如“斷琴”)或反義詞(如“知音”),可查閱《漢語大詞典》等權威辭書。

别人正在浏覽...

辨要賓阼比勢布巾不謟倉玉常玩查田定産出行賜樂達材打館調罄都噜防軍反氣旋非理冠蟬關請國玺古拙行號河浜和和黑水洋黃竹筒昏惑膠膠膊膊急茬兒诘擿矜眩救生局客座睽閑攔子軍兩禁連嵝斂芒龍君樓盤騾驢盤菜澎浪矶鋪設敲膏吸髓竊弄親睹青油舫三毛樞禁隼質通語亡民微辨猥闶文號物采湘勇現影笑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