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傳說狐性好疑,故渡冰辄聽,冰下無水乃過。典出《水經注·河水一》引 晉 郭緣生 《述征記》:“ 盟津 、 河津 恒濁,方 江 為狹,比 淮 濟 為闊。寒則冰厚數丈,冰始合,車馬不敢過,要須狐行,雲此物善聽,冰下無水乃過,人見狐行方渡。”後遂以“聽冰”謂多慮或處事慎重。 唐 溫庭筠 《開成五年秋抱疾郊野自傷書懷一百韻》:“激揚銜箭虎,疑懼聽冰狐。” 前蜀 韋莊 《雨霁晚眺》詩:“卧草跧如兔,聽冰怯似狐。” 宋 歐陽修 《猛虎》詩:“窮冬聽冰渡,思慮豈不長。”《兒女英雄傳》第十八回:“狐聽冰,鵲營巢,豈不是智。”
“聽冰”是一個源自古代典故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延伸,具體解釋如下:
該詞源于晉代郭緣生《述征記》中的記載:狐狸在冬季渡冰河時,會伏冰傾聽水流聲,以此判斷冰層是否足夠厚實。這一行為被比喻為“多疑”或“處事謹慎”。如《水經注》引述:“寒則冰厚數丈,車馬不敢過,要須狐行,雲此物善聽,冰下無水乃過。”(、)
謹慎判斷
成語用法中,“聽冰”被引申為通過細緻觀察和判斷事物的本質,如提到“憑借敏銳的觀察力辨别真相”。
文學象征
唐代詩人溫庭筠在《開成五年秋抱疾郊野自傷書懷一百韻》中寫道“疑懼聽冰狐”,以狐狸聽冰的形象表達疑慮與謹慎(、)。
在姓名學中,“聽”字寓意謀略與智慧,“冰”象征純潔,組合後暗示性格中的機敏與審慎,但也可能因水火屬性相克帶來矛盾。
“聽冰”既保留了動物本能的原始意象,又在文化演變中發展為對人性特質(如謹慎、多慮)的隱喻。其多重含義使其在古代文獻和現代語言中均有獨特表現。
聽冰是一個漢字詞語,常用來形容冰的音響。它描述了聽到冰的碎裂、崩潰或融化等聲音的感覺。
聽冰這個詞的部首是“耳”和“冫”,其中“耳”作為邊旁,表示與聽覺相關;“冫”是“冰”的冰字底部構件。
拼寫“聽冰”需要3個筆畫,分别為“口”、“蔔”和“冫”,按照這個順序依次書寫。
聽冰一詞出自唐代杜牧的詩句:“日光冰薄正相和,時聽冰聲井底泉。”這句詩描寫了冰的特點和聲音。聽冰這個詞便從這裡流傳下來。
聽冰在繁體中的寫法為“聽冰”。
在古代,聽冰這個詞的寫法和現代差異較大。它的古漢字寫法為“聽氷”,這裡的“氷”是古代對冰的寫法。
1. 我靜靜地坐在河邊,聽冰的聲音。
2. 冬天,散步時你是否曾聽到過冰的聲音?
3. 每當聽到冰的碎裂聲,我都感到一種特别的快樂。
聽冰可以組成其他詞語,如聽雪、聽水,含有類似意思的詞彙。
聽冰的近義詞有聽雪、聆聽冰聲。
聽冰的反義詞沒有一個确切的對應詞彙,因為它主要是指冰的聲音。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