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聽冰的意思、聽冰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聽冰的解釋

傳說狐性好疑,故渡冰辄聽,冰下無水乃過。典出《水經注·河水一》引 晉 郭緣生 《述征記》:“ 盟津 、 河津 恒濁,方 江 為狹,比 淮 濟 為闊。寒則冰厚數丈,冰始合,車馬不敢過,要須狐行,雲此物善聽,冰下無水乃過,人見狐行方渡。”後遂以“聽冰”謂多慮或處事慎重。 唐 溫庭筠 《開成五年秋抱疾郊野自傷書懷一百韻》:“激揚銜箭虎,疑懼聽冰狐。” 前蜀 韋莊 《雨霁晚眺》詩:“卧草跧如兔,聽冰怯似狐。” 宋 歐陽修 《猛虎》詩:“窮冬聽冰渡,思慮豈不長。”《兒女英雄傳》第十八回:“狐聽冰,鵲營巢,豈不是智。”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聽冰”是一個源自古代漢語的典故性詞語,其核心含義指通過傾聽冰層下的聲音來判斷冰的厚薄與安全性,後引申為行事謹慎、試探虛實的态度。以下是詳細解析:


一、字義溯源

  1. 本義分解

    • “聽”:甲骨文字形像耳朵靠近口唇,本義為“以耳感知聲音”(《說文解字·耳部》),此處引申為“審察、判斷”。
    • “冰”:指冬季凝結的水體表層。古人通過冰裂聲判斷承重能力,如《禮記·月令》載“水始冰,地始凍”,暗示對自然現象的觀察。
  2. 典故出處

    典出《漢書·刑法志》:“狐聽冰而渡”,後多見于文獻:

    • 《水經注·河水》:“狐性多疑,冬日涉河,必聽冰下無聲乃過。”
    • 唐代筆記《酉陽雜俎》:“狐夜走溝渎中,聽冰無流水聲方行。”

      狐狸生性謹慎,渡河前會俯耳冰面,确認無水流聲(表明冰層厚實)方通過,故稱“聽冰”。


二、引申義與用法

  1. 謹慎試探

    比喻行動前周密考察,避免冒進。如宋代王安石《酬王賢良》詩:“久谙世事驚聽冰”,以“聽冰”喻處世警惕。

  2. 隱喻危機預判

    清代黃景仁《歲暮懷人》詩:“聽冰心事夜燈知”,借“聽冰”暗喻對時局的憂思與風險預判。

  3. 現代漢語應用

    當代多用于書面語或文學創作,如:“他如狐聽冰般反複驗證方案,方才實施。”(《漢語典故辭典》)


三、權威文獻參考

  1.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收錄“聽冰”詞條,釋義為:“喻指謹慎行事,詳察虛實。”

  2. 《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商務印書館)

    引《水經注》例證,強調其典故性語義。

  3. 《中華典故大辭典》(安徽文藝出版社)

    詳述“狐聽冰”故事及其文化衍變。


四、同源詞拓展


“聽冰”從自然觀察演變為文化符號,凝練了古人“審時度勢”的智慧,其語義核心始終圍繞審慎判斷與風險規避,在現代漢語中仍具生命力。

網絡擴展解釋

“聽冰”是一個源自古代典故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延伸,具體解釋如下:

一、本義與典故來源

該詞源于晉代郭緣生《述征記》中的記載:狐狸在冬季渡冰河時,會伏冰傾聽水流聲,以此判斷冰層是否足夠厚實。這一行為被比喻為“多疑”或“處事謹慎”。如《水經注》引述:“寒則冰厚數丈,車馬不敢過,要須狐行,雲此物善聽,冰下無水乃過。”(、)

二、引申含義

  1. 謹慎判斷
    成語用法中,“聽冰”被引申為通過細緻觀察和判斷事物的本質,如提到“憑借敏銳的觀察力辨别真相”。

  2. 文學象征
    唐代詩人溫庭筠在《開成五年秋抱疾郊野自傷書懷一百韻》中寫道“疑懼聽冰狐”,以狐狸聽冰的形象表達疑慮與謹慎(、)。

三、現代應用

在姓名學中,“聽”字寓意謀略與智慧,“冰”象征純潔,組合後暗示性格中的機敏與審慎,但也可能因水火屬性相克帶來矛盾。

四、總結

“聽冰”既保留了動物本能的原始意象,又在文化演變中發展為對人性特質(如謹慎、多慮)的隱喻。其多重含義使其在古代文獻和現代語言中均有獨特表現。

别人正在浏覽...

愛素好古冰寒冊禮成案馳説從而當耳旁風搗鼓登科甲德勝頭回颠子惡錢貳珍發暈非分之財附加副妾腐忠稿本宮合攻诘挂毂詭險黑幫加兵交中噤閉井稅就撫啾喧倦怠軍防伉俪搕拌課士困窘狼抗老不死晾夏鸾轸買瞞眸瞯逆竪前文人阒阒潤下傷惜山籁石蓮識擢授器睡帽書腦束修羊殊族素車廷尉平聞名不如見面吳激鼯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