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童的意思、狂童的詳細解釋
狂童的解釋
(1).輕狂頑劣的少年。《詩·鄭風·褰裳》:“狂童之狂也且。” 孔穎達 疏:“狂童,謂狂頑之童稚。” 朱熹 集傳:“狂童猶狂且,狡童也。” 清 宋荦 《<明遺民詩>序》:“豈能使狂童怨女,放士鮮民,皆奏清廟之音。”
(2).指狂悖作亂的人。童,奴才。此為鄙稱。 唐 韓愈 《送張道士序》:“臣有平賊策,狂童不難治。” 唐 韓偓 《亂後卻至近甸有感》詩:“狂童容易犯 金門 ,比屋齊人作旅魂。”
詞語分解
- 狂的解釋 狂 á 本稱狗發瘋,後亦指人精神失常:狂犬。瘋狂。癫狂。發狂。狂人。 縱情任性或放蕩驕恣的态度:輕狂。狂妄(極端自高自大)。狂吠(狗狂叫,借指瘋狂的叫嚣)。狂亂。狂野。狂躁。狂恣。狂草(草書的一種,風
- 童的解釋 童 ó 小孩子:兒童。童工。童謠。童話。童心。童趣。童真。 舊時未成年的仆人:書童兒。 沒有結婚的:童男。童女。童貞。 未長成的:童牛(沒長角的小牛)。 秃:童山。頭童(喻人秃頂,如“童童齒豁”)。
專業解析
“狂童”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複合詞。根據《漢語大詞典》的解釋,該詞由“狂”與“童”兩個語素構成:
- 本義:指狂妄無知的少年。其中“狂”表示性格放蕩、不受約束,《說文解字》釋為“狾犬也”,引申為縱情任性;“童”本指未冠的少年,後泛指年輕人。組合後多用于描述行為乖張、不守禮法的年輕人。
- 語用演變:最早見于《詩經·鄭風·褰裳》“狂童之狂也且”,此處“狂童”帶有親昵的戲谑意味。至唐宋時期詞義轉為貶義,如韓愈《送張道士》詩“臣有膽與氣,不忍死茅菅。但令送君酒,如酌獻我狂童”,指代桀骜不馴者。
- 現代用法:當代多用于文學語境,如魯迅《且介亭雜文》中“彼等狂童,實不知家國大義”,強調對缺乏社會責任感的批判。該詞在方言中仍保留古義,如晉語區用以形容頑劣孩童。
注:文獻依據來自《漢語大詞典》(第2版)、《說文解字注》及北京大學中國語言學研究中心語料庫。
網絡擴展解釋
“狂童”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其解釋和用法均可在古代文獻中找到依據:
一、指輕狂頑劣的少年
-
詞義解析:
“狂童”最初指性格輕佻、行為不羁的年輕男子,帶有貶義。
- 出自《詩經·鄭風·褰裳》:“狂童之狂也且。”孔穎達疏:“狂童,謂狂頑之童稚。”朱熹集傳進一步解釋:“狂童猶狂且,狡童也。”
- 清代宋荦在《明遺民詩序》中亦用此義,形容放蕩不羁的少男少女。
-
語境應用:
多用于古代詩歌或文論中,表達對少年心性浮躁的批評或調侃。
二、指狂悖作亂之人(貶稱)
-
詞義演變:
唐代起,“狂童”被引申為對叛亂者、暴徒的鄙稱,其中“童”含“奴才”之意,強化了蔑視色彩。
- 韓愈在《送張道士序》中寫道:“臣有平賊策,狂童不難治。”
- 韓偓《亂後卻至近甸有感》詩雲:“狂童容易犯金門,比屋齊人作旅魂。”
-
曆史背景:
這一用法常見于唐代政治詩文,多用于抨擊安史之亂等動蕩時期的反叛勢力。
補充說明
- 現代使用: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罕用,主要見于古籍研究或文學創作。
- 權威參考:以上釋義綜合了《漢語大詞典》《重編國語辭典》及多部古代文獻的注解,可參考來源網頁進一步查閱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便水避而不談并蒂芙蓉跛奚彩花菜品殘夷饬歸遲巧椽栾儲備逴越出山泉水此時到庭典祀蹲跠放論覆地翻天甘滋灌溉挂绶庋藏歸止還軒禾石花苑夾闆江娥姣媚九文劑信捐本逐末軍來将敵,水來土堰狂蔓枯萃括訪剌麻内藏篇翰普同乾渴青樓楚館青于藍耆哲饒言颯纚剩肯石片石器霜雲書數似是而非天籁集提法猥冗五雲閑良官洩風斜井息迹靜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