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狂童的意思、狂童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狂童的解釋

(1).輕狂頑劣的少年。《詩·鄭風·褰裳》:“狂童之狂也且。” 孔穎達 疏:“狂童,謂狂頑之童稚。” 朱熹 集傳:“狂童猶狂且,狡童也。” 清 宋荦 《<明遺民詩>序》:“豈能使狂童怨女,放士鮮民,皆奏清廟之音。”

(2).指狂悖作亂的人。童,奴才。此為鄙稱。 唐 韓愈 《送張道士序》:“臣有平賊策,狂童不難治。” 唐 韓偓 《亂後卻至近甸有感》詩:“狂童容易犯 金門 ,比屋齊人作旅魂。”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狂童”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其解釋和用法均可在古代文獻中找到依據:

一、指輕狂頑劣的少年

  1. 詞義解析:
    “狂童”最初指性格輕佻、行為不羁的年輕男子,帶有貶義。

    • 出自《詩經·鄭風·褰裳》:“狂童之狂也且。”孔穎達疏:“狂童,謂狂頑之童稚。”朱熹集傳進一步解釋:“狂童猶狂且,狡童也。”
    • 清代宋荦在《明遺民詩序》中亦用此義,形容放蕩不羁的少男少女。
  2. 語境應用:
    多用于古代詩歌或文論中,表達對少年心性浮躁的批評或調侃。


二、指狂悖作亂之人(貶稱)

  1. 詞義演變:
    唐代起,“狂童”被引申為對叛亂者、暴徒的鄙稱,其中“童”含“奴才”之意,強化了蔑視色彩。

    • 韓愈在《送張道士序》中寫道:“臣有平賊策,狂童不難治。”
    • 韓偓《亂後卻至近甸有感》詩雲:“狂童容易犯金門,比屋齊人作旅魂。”
  2. 曆史背景:
    這一用法常見于唐代政治詩文,多用于抨擊安史之亂等動蕩時期的反叛勢力。


補充說明

網絡擴展解釋二

狂童

狂童是指行為異常或情緒失控的年輕人。該詞的拆分部首為犭和童,犭表示“犬”,童表示“兒童”。狂童的筆畫數為9畫。

《狂童》一詞來源于中國古代文學作品《李逵捉放曹》中的一句詞曲:“狂童别夢琪花兒開。”後來狂童逐漸演化為形容行為瘋狂、反常的年輕人。

在繁體字中,狂童的寫法保持不變。

在古時候,漢字寫法有較大差異。狂童在古代寫作“狂僮”。這種寫法中的“僮”是指年輕男子,與現代意義上的“童”相似。

例句:

他被人們稱為狂童,因為他的行為總是出人意料而且極具冒險性。

組詞:狂熱、狂妄、童年、異童。

近義詞:瘋子、瘋狂的年輕人。

反義詞:冷靜的年輕人、理智的青年。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