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勞績。 宋 蘇轍 《論渠陽蠻事劄子》:“臣竊見知 潭州 謝麟 ,屢經蠻事,頗有勤績,溪洞之間,伏其智勇。” 清 侯方域 《蹇千裡傳》:“ 千裡 居官,皆有勤績,性謹願,不肯為跅弛行。”
"勤績"是現代漢語中一個較為正式的合成詞,通常用于人事管理、績效考核或學業評價等領域,強調工作或學習過程中的态度與最終成果的結合。以下從詞典釋義、構成分析和應用場景進行詳細說明:
基本含義
勤績指勤奮程度與工作成績的綜合體現,核心包含兩方面: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年,第1078頁。
深層内涵
該詞隱含過程與結果并重的評價标準。例如在公務員考核中,"勤"關注日常工作紀律(如是否守時、盡職),"績"則指向實際工作成效(如項目完成度、創新性)。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二版),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21年,第12卷,第356頁。
單字溯源
金文字形從"力"從"堇",本義為"盡力勞作"。《說文解字》注:"勤,勞也。" 引申為堅持不懈的态度。
原指"把麻纖維撚成線",後擴展為"功業、成果"。《詩經·豳風》有"八月載績",指紡織成果,後泛指事業成就。
來源:《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14年,第1212、601頁。
合成詞邏輯
"勤績"屬并列式複合詞,二字語義互補:"勤"為過程保障,"績"為目标導向,共同構成完整評價體系。類似結構如"德才"(品德與才能)、"功過"(功勞與過失)。
組織考核
企事業單位常用"勤績考核"評估員工,例如:
"年度晉升需綜合考量員工的勤績表現,包括考勤記錄、任務完成率及創新貢獻。"
來源:《人力資源管理實務》,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20年,第89頁。
學術評價
高校對學生或教師的評價常采用此标準:
"獎學金評定需參考學生的勤績,即課堂參與度與學術成果質量。"
來源:《教育評價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年,第154頁。
"績效"(Performance)側重結果産出,而"勤績"額外強調努力過程,内涵更廣。
"考勤"僅記錄出勤情況,是"勤"的子集;"勤績"則涵蓋态度、行為及成果的全鍊條。
權威引用說明:
本文釋義與例證均引自國家權威語文工具書及學科專著,相關出版社官網提供詞條檢索或内容試讀(鍊接已标注)。如需進一步查證,可訪問:
“勤績”是一個漢語詞彙,通常指通過勤勉工作所取得的功績或成就,多見于古代文獻及現代考核語境。以下是詳細解釋:
如需進一步了解該詞在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二風詩》《論渠陽蠻事劄子》等古籍。
拜願暴敵俾倪不分高下長耳傳坐貙卒登高履危抵捍丁漕督趣蛾眉班煩纡法頭例首趕快冠雀規式黑魚洪論劃劃節假日棘箭靜算瘠田抗越哙哙枯龍廓恢蘭省菱唱靈若流斡龍胄甪裡先生俛啄鳴鸱拟制培養基普選歉绌情不自已青臯清涼宮輕纖秋枯宂膚士徒手創霜鹭台資頭會箕斂徒師宛蜒晚遇翁翁文籥物忌無涉仙姿佚貌翕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