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意思、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解釋

[bend oneself to a task and exert oneself to the utmost] 不辭勞苦地貢獻出自己的一切,到死為止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至于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諸葛亮《後出師表》

詳細解釋

見“ 鞠躬盡力,死而後已 ”。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廣為流傳的成語,其含義和背景可綜合如下:

一、成語出處

該成語出自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的《後出師表》。原文為:“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諸葛亮在輔佐劉備、劉禅父子時,為表明對國家的忠誠與奉獻精神而寫下的名句。


二、詞義解析


三、用法與延伸

  1. 語境:常用于贊美忠誠無私的人物(如諸葛亮、周恩來等);
  2. 語法:作謂語、定語或狀語,含褒義;
  3. 延伸意義:現代也用于形容對工作、職責的極緻投入。

四、現實意義

該成語至今仍是中華文化中“奉獻精神”的象征,激勵人們在事業中保持責任感與使命感。例如,周恩來總理的“為中華之崛起而奮鬥”便體現了這種精神。

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文化典故,可參考《後出師表》原文及曆代史書評注。

網絡擴展解釋二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意思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一句出自于明代文學家龔自珍的名句,意為全身心地付出努力,直至死亡後才會停止。這句話意味着為了某個目标或事業,人們應該不遺餘力地奮鬥并努力,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

拆分部首和筆畫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拆分部首和筆畫如下:

鞠(韋,14畫)

躬(身,15畫)

盡(屍,6畫)

瘁(疒,14畫)

死(歹,4畫)

而(而,6畫)

後(彳,9畫)

已(己,3畫)

來源

這句話出自于明代文學家龔自珍所著的《己亥雜詩》。龔自珍是中國近代文學史上重要的離合體詩人,他的作品充滿了愛國主義精神和人生哲理。

繁體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的漢字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因此《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在古代的寫法并非完全相同。這裡以篆書、隸書和楷書為例,給出古代的寫法:

篆書:鞠躬均瘁,死而後已

隸書:鞠躬皆瘁,死而後已

楷書: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例句

這是我心中的座右銘,我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組詞

1. 鞠躬:表示彎腰或行禮的動作。

2. 盡力:表示全力以赴、竭盡全力。

3. 已逝:表示已經去世或逝去。

4. 精疲力竭:表示精神和體力都達到極度疲憊的狀态。

近義詞

1. 不遺餘力:意思與《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相似,表示全力以赴,不保留任何餘地。

2. 不離不棄:表示始終陪伴、不離開。

3. 一心一意:表示全心投入、專注于某事。

反義詞

1. 敷衍了事:表示馬虎或隻做一些表面功夫。

2. 半途而廢:表示開始但沒有完成,放棄了一半。

3. 無所作為:表示沒有行動或沒有任何成果。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