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瘡瘍;傷痕。 漢 焦贛 《易林·噬嗑之益》:“斧斤所斫,瘡痏不息。” 晉 葛洪 《抱樸子·擢才》:“乃有播埃塵於白珪,生瘡痏於玉肌。”《舊唐書·僖宗紀》:“豺狼貽朝市之憂,瘡痏及腹心之痛。” 宋 洪邁 《夷堅丁志·洛中怪獸》:“ 西洛 市中忽有黑獸,髣髴如犬,或如驢,夜出晝隱。民間訛言能抓人肌膚成瘡痏。” 明 歸有光 《與沉敬甫》:“儘有一篇好者,卻排幾句俗語在前,便觸忤人。如好眉目,又着些瘡痏可惡。” 清 龔自珍 《明良論四》:“人有疥癬之疾則終日抑搔之,其瘡痏則日夜撫摩之。”
(2).指生瘡瘍。 唐 元稹 《叙詩寄樂天書》:“小有蟆蚋、浮塵、蜘蛛、蛒蜂之類,皆能鑽嚙肌膚,使人瘡痏。”
(3).(民生)凋敝困苦;凋敝困苦的景象。 北齊 顔之推 《顔氏家訓·省事》:“坑穽殊深,瘡痏未復,縱得免死,莫不破家。” 張懷奇 《頤和園詞》:“下方瘡痏悽蒿目,鋭意還教興土木。”
(4).指災苦之民。 唐 司空圖 《太尉琅琊王公河中生祠碑》:“招輯逋逃,撫循瘡痏。” 唐 杜甫 《為阆州王使君進論巴蜀安危表》:“喜王業再康,瘡痏蘇息。”
(5).禍害。《周書·文帝紀上》:“而舊将名臣,正人直士,橫生瘡痏,動挂網羅。” 唐 元稹 《連昌宮詞》:“弄權宰相不記名,依稀憶得 楊 與 李 。廟謨颠倒四海搖,五十年來作瘡痏。” 宋 蘇轼 《荔支歎》詩:“我願天公憐赤子,莫生尤物為瘡痏。” 清 唐孫華 《虎丘即目》詩:“至今作瘡痏,流亡猶未復。”
(6).疵毀;貶抑。 唐 劉知幾 《史通·書事》:“ 班 馬 二史,鹹擅一家,而各自彈射,遞相瘡痏。”《舊唐書·陸贽傳》:“施一令則謗沮互起,用一人則瘡痏立成。”
“瘡痏”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chuāng wěi,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多種延伸,主要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瘡瘍或傷痕
指皮膚上的潰瘍、疤痕或外傷愈合後的痕迹。例如張衡《西京賦》中“所惡成瘡痏”,薛綜注解釋為“瘢痕”。晉代葛洪《抱樸子》也提到“生瘡痏於玉肌”,形容皮膚受損後的痕迹。
泛指皮膚疾病
包括癰、疽、疖等皮膚感染或潰爛病症。如聶夷中《詠田家》以“眼前瘡”比喻亟待解決的困境,側面反映瘡病的嚴重性。
民生凋敝或社會困苦
用于形容社會經濟的衰敗景象。如北齊顔之推《顔氏家訓》提到“瘡痏未復”,指戰亂後民生尚未恢複;清代龔自珍則用“瘡痏”比喻國家弊病。
代指災苦之民
唐代司空圖的碑文中“撫循瘡痏”,即指安撫受災百姓。
禍害或貶損
可引申為對人或事物的貶抑,如明代歸有光批評文章瑕疵時,以“瘡痏”形容缺陷。
“瘡痏”一詞兼具具象與抽象含義,既可指生理傷痕或疾病,也常被用于文學作品中隱喻社會問題或精神創傷。其豐富意涵體現了漢語詞彙的多維表達特性。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