摧怆的意思、摧怆的詳細解釋
摧怆的解釋
悲傷。《三國志·吳志·孫皎傳》:“臨書摧愴,心悲淚下。”《晉書·禮志中》:“輓歌因倡和而為摧愴之聲,銜枚所以全哀,此亦以感衆。”
詞語分解
- 摧的解釋 摧 ī 破壞,折斷:摧殘。摧折。摧頹。摧眉折腰。 挫敗,挫折:摧敗。摧挫。摧陷。 傷痛:摧怆。摧心。 筆畫數:; 部首:扌; 筆順編號:
- 怆的解釋 怆 (愴) à 悲傷:悲怆。怆恻。怆痛。怆然淚下。 筆畫數:; 部首:忄;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摧怆"是一個漢語複合詞,主要見于古代漢語及文學作品,用以形容極度悲傷、痛心之情。其核心含義可拆解分析如下:
一、字義解析
- 摧:
- 本義為折斷、毀壞。《說文解字》釋為“擠也”,引申為挫折、打擊、傷害之意。在情感層面,指心靈受到劇烈沖擊或傷害,如“摧心”(極度傷心)。
- 怆:
- 本義指悲傷、凄怆。《說文解字》釋為“傷也”,特指深切的悲痛、凄涼之感,如“悲怆”“怆然淚下”。
二、詞義合成
“摧怆”結合了“摧”的強烈破壞性與“怆”的深沉悲情,強調因重大打擊或不幸事件引發的極度悲痛、心碎欲絕的情感狀态。其程度遠超一般悲傷,帶有心靈被摧毀般的痛苦與絕望。
三、文獻用例
該詞多見于古典詩文,用以烘托哀恸氛圍:
- 例1:南朝江淹《恨賦》:“人生到此,天道甯論!于是仆本恨人,心驚不已,直念古者,伏恨而死……無不煙斷火絕,閉骨泉裡。已矣哉!春草暮兮秋風驚,秋風罷兮春草生。绮羅畢兮池館盡,琴瑟滅兮丘壟平。自古皆有死,莫不飲恨而吞聲。” 其中“飲恨吞聲”之境,正與“摧怆”之情相通。
- 例2:《孔雀東南飛》(漢樂府)描寫焦仲卿聞劉蘭芝死訊時:“府吏聞此事,心知長别離。徘徊庭樹下,自挂東南枝。” 其決絕自盡之舉,可視作“摧怆”情感的極緻表現(參見《樂府詩集》)。
四、現代使用
現代漢語中,“摧怆”因文言色彩濃厚,使用頻率較低,多出現于仿古文體或學術論述中,用以表達椎心泣血、肝腸寸斷的極緻哀傷。
權威參考來源:
- 《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對“摧”“怆”的釋義及複合詞例證。
-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相關字條釋義。
- 《說文解字》(許慎撰)對“摧”“怆”的本義訓釋。
- 經典文學作品用例分析參見《文選》(蕭統編)、《樂府詩集》(郭茂倩編)等權威輯錄。
網絡擴展解釋
“摧怆”是一個形容極度悲傷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維度解析:
一、基本含義
- 核心定義:指因遭受巨大打擊或悲痛事件導緻心靈受創、痛苦萬分的狀态。
- 字義分解:
- 摧:本義為摧毀、破壞,引申為心靈層面的重創。
- 怆:意為悲傷、凄涼,強調深切的哀痛感。
二、使用場景與出處
- 文學與書面表達
多用于描述重大變故後的情感沖擊,如古籍《三國志·吳志·孫皎傳》載:“臨書摧怆,心悲淚下”,體現寫信時的悲痛心境。
- 儀式與哀悼
《晉書·禮志中》提到挽歌通過“摧怆之聲”引發共鳴,用于葬禮等莊重場合。
三、近義詞與情感層次
- 相近詞彙:摧心、痛怆、悲怆(均含極度哀傷之意)。
- 情感強度:較普通悲傷更強烈,帶有“無法釋懷”的持續性痛苦。
四、現代應用提示
- 適用語境:適合嚴肅或文學性描述,如悼念文字、曆史叙事等,日常口語中較少使用。
- 擴展理解:需結合具體語境,常與“心靈創傷”“生離死别”等主題關聯。
通過以上解析,可更精準把握“摧怆”的深層情感色彩及使用邊界。如需進一步探究古籍用例,可參考《三國志》《晉書》等原始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白皮北京車站不冷不熱蠶箔抄名賜蠲防波堤方底奉法鳳栖梧幹竊幹噎革舊圖新革聽溝渠骨董羹貴而賤目古掾曹橫野弘毅寬厚花旦澴潆諱死劫波結棍桀立稷狐久役極星卡兒水闊禁列趄六才子書廬僥緑林好漢羅阇稆生妙采密訪迷鬼明經慕悅女王飄迹谯勵凄惶青臯缺食無衣篩汰燒器世仇酸哽簑笠套滙踏破草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通商惠工無風污眼鮮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