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飯的意思、三飯的詳細解釋
三飯的解釋
(1).謂第三次用餐。《儀禮·士昏禮》:“三飯卒食,贊洗爵酌酳主人。”《禮記·玉藻》:“君既食,又飯飱。飯飱者,三飯也。” 孔穎達 疏:“三飯,并謂飱也,謂三度飱也。”
(2).古時以樂佐食之樂師。《論語·微子》:“大師 摯 適 齊 ,亞飯 幹 適 楚 ,三飯 繚 適 蔡 。” 邢昺 疏:“天子、諸侯每食奏樂,樂章各異,各有樂師。”
詞語分解
- 三的解釋 三 ā 數名,二加一(在鈔票和單據上常用大寫“叁”代):三維空間。三部曲。三國(中國朝代名)。 表示多次或多數:三思而行。三緘其口。 筆畫數:; 部首:一; 筆順編號:
- 飯的解釋 飯 (飯) à 煮熟的谷類食品:大米飯。 泛指人每天定時分次吃的食物:早飯。飯菜。飯館。飯量。酒囊飯袋。 吃飯,或給人飯吃:“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 喂牲畜:飯牛。 筆畫數:; 部
專業解析
“三飯”在漢語中是一個具有特定曆史文化内涵的詞彙,主要源于中國古代的禮制,其含義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解釋:
-
基本釋義:
- 字面意思: “三飯”指進餐時三次取飯而食的動作或過程。在古代禮儀中,尤其是貴族或士人的正式宴飨場合,進食并非隨意取用,而是遵循一定的次數和規範。
- 禮制含義: 它特指古代貴族在舉行食禮(如養老禮、飨禮等)時的一種規定動作。主人或賓客在用餐過程中,會按照禮儀要求,進行三次取飯進食的行為,每次取飯稱為“一飯”。完成“三飯”即表示用餐禮節的完成,是食禮中的一個重要環節。這體現了古人對飲食禮儀的重視和規範。來源:《禮記》、《儀禮》鄭玄注等古代禮書。
-
古籍記載與文化背景:
- 《禮記·玉藻》: “君既食,又飯飧。飯飧者,三飯也。” 鄭玄注:“三飯,并謂飧食。飧食,勸食也。” 這裡“三飯”指國君用餐完畢後,侍者再次勸食(飧),勸食的過程包括三次進食。這體現了勸食之禮。來源:《禮記正義》。
- 養老禮中的“三飯”: 在周代舉行的養老禮中,“三飯”是核心環節之一。天子或諸侯會親自為年老的賢者或退休官員布菜、勸食三次(即“三飯”),以示尊老敬老。例如,《禮記·王制》雖未直接出現“三飯”一詞,但詳細記載了養老之禮的程式和精神,其中包含類似勸食的環節。來源:《禮記·王制》、《白虎通義·鄉射》等。
- 象征意義: “三飯”不僅是具體的進食動作,更象征着禮節的完成和對賓客或長者的敬意。完成“三飯”後,通常意味着正餐部分的結束,後續可能還有飲酒等環節。來源:曆代經學注疏。
-
現代詞典釋義:
- 《漢語大詞典》: 對“三飯”的解釋通常包含兩個層面:
- 指三次進餐。例如:“一日三飯”。
- 特指古代食禮中的“三飯之禮”,即上文所述的禮制含義。這是該詞更核心和獨特的釋義。來源:《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
“三飯”一詞的核心含義源于中國古代的禮儀制度,尤其指在正式食禮(如養老禮、飨禮)中,主人或賓客按照規定進行的三次取飯進食的動作。它既是具體的用餐行為,更是完成特定禮節(食禮)的标志,體現了古人對飲食行為的規範化和禮儀化,以及對尊長賓客的敬意。在現代漢語中,其基本義“一日三餐”仍在使用,但其獨特的禮制含義是其區别于普通“吃飯”一詞的關鍵所在。
網絡擴展解釋
“三飯”是一個漢語詞語,主要包含以下兩種含義:
一、基本解釋
-
第三次用餐
指古代禮儀中的第三次進食環節,常見于《儀禮·士昏禮》和《禮記·玉藻》。例如:“三飯卒食,贊洗爵酌酳主人”(《儀禮·士昏禮》),描述用餐結束後進行清潔儀式的場景。
-
古時以樂佐食的樂師
特指周代宮廷中負責在用餐時演奏音樂的樂官。據《論語·微子》記載:“大師摯適齊,亞飯幹適楚,三飯缭適蔡”,其中“三飯”即指名為“缭”的樂師,其職責是為第三次用餐奏樂。
二、補充說明
- 發音與注音:拼音為sān fàn,注音符號為ㄙㄢ ㄈㄢˋ。
- 文獻依據:兩種釋義均源自古代典籍,前者與禮儀相關,後者與職官制度相關,體現了詞語的曆史文化背景。
三、使用示例
- 禮儀場景:“君既食,又飯飱。飯飱者,三飯也”(《禮記·玉藻》)。
- 樂師職能:“三飯缭適蔡”(《論語·微子》)。
以上内容綜合了權威詞典和古籍記載,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儀禮》《禮記》等文獻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薄軀鼻準部覆慚驚瞠乎其後承訓催趣簇新點定地節斷裳都察院房掖風火事高駕诟诘光杆股肱郡酣酣和碩回生婚閥講言建旟翦綴矯強桀骜結屋掎角亢強框框徕祗嶺阪靈鈎賃居絡石緑核呂霍母親節納級拿手好戲蓬居批閲憔瘦青毫染指甲草適材適所世仆施香式樣說不定書聲琅琅讨死頹敝托于空言惘若有失無藉在現代評論派心高氣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