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十三點的意思、十三點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十三點的解釋

方言。指不明事理,傻裡傻氣的人。 夏衍 《<香羅帕>是一出好喜劇》:“她一出場就是‘彩旦’,是一個善良、風趣,而又有點象 上海 人所說的‘十三點’的性格--也許還可以說,也還有一點象 廣東 人所說的‘巴閉’氣質。”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十三點”是吳語地區(尤其是上海及周邊)的經典俗語,其含義和用法具有以下特點:

一、詞義解釋

  1. 核心含義
    指人言行輕浮、不合常理或愚鈍可愛,帶有調侃或輕微責備的意味。例如形容人“癡頭怪腦”“傻裡傻氣”,但并非惡意辱罵,常見于熟人間的戲谑。

  2. 語境差異

    • 調侃使用:多用于形容“傻得可愛”或天真率直的人,如上海人認為《還珠格格》中的小燕子是典型代表。
    • 負面含義:若形容人“瘋瘋颠颠”“舉止輕浮”,則帶有批評色彩。

二、使用特征

三、起源推測

關于詞源存在兩種說法:

  1. 鐘表說(民間傳聞):舊時鐘表最多敲十二下,若敲十三下則代表異常,隱喻行為反常。
  2. 隱語說:“十三點”對應筆畫數,“癡”字由“十三”筆構成,暗指愚鈍。

四、地域擴展

隨着上海文化傳播,該詞在江浙粵等地也有使用,但需注意方言差異。例如粵語中可能存在發音或語義的微妙變化。

提示:該詞的情感色彩高度依賴語氣和語境,使用時應避免引發誤解。

網絡擴展解釋二

《十三點》這個詞是什麼意思? 《十三點》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一個人說話或者做事沒有中肯的理由,沒有依據或根據。也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的言行舉止沒有邏輯,毫無道理可言。 拆分部首和筆畫: 《十三點》中的部首是“十”和“丿”,筆畫有4畫。 來源: 《十三點》這個成語最早出現于古代魏晉時期,原指夜半談天的人說話太散漫沒有重點。後來逐漸演變為形容人說話或者做事沒有明确的理由和依據,沒有中肯的道理可言。 繁體: 《十三點》的繁體字為「十三點」。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寫法有些許不同,對于《十三點》這個成語的古代漢字寫法是「拾參點」。 例句: 他說的話真是《十三點》,完全沒有根據和邏輯。 組詞: 組詞方面,與《十三點》相關的詞彙有:素來溝通、無中生有、無稽之談等。 近義詞: 與《十三點》意思相近的成語有:胡說八道、荒謬不經、無稽之談等。 反義詞: 與《十三點》意思相反的成語有:有據可查、言之有據、言之有理等。 總結: 總之,《十三點》是一個成語,形容一個人說話或者做事沒有中肯的理由,沒有依據或根據。繁體字為「十三點」,古時候漢字寫法為「拾參點」。與《十三點》相關的詞彙有素來溝通、無中生有等,近義詞有胡說八道、荒謬不經等,反義詞有有據可查、言之有據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