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點的意思、十三點的詳細解釋
十三點的解釋
方言。指不明事理,傻裡傻氣的人。 夏衍 《<香羅帕>是一出好喜劇》:“她一出場就是‘彩旦’,是一個善良、風趣,而又有點象 上海 人所說的‘十三點’的性格--也許還可以說,也還有一點象 廣東 人所說的‘巴閉’氣質。”
詞語分解
- 十的解釋 十 í 數名,九加一(在鈔票和單據上常用大寫“拾”代)。 表示多、久:十室九空。 表示達到頂點:十足。十成。 筆畫數:; 部首:十; 筆順編號:
- 三點的解釋 .舊時以更計時,一夜五更,每更分三點。 唐 杜甫 《至日遣興寄北省舊閣老兩院故人》詩之一:“去歲茲辰捧禦牀,五更三點入鵷行。” 唐 李商隱 《夜半》詩:“三更三點萬家眠,露欲為霜月堕煙。”《元史·
網絡擴展解釋
“十三點”是吳語地區(尤其是上海及周邊)的經典俗語,其含義和用法具有以下特點:
一、詞義解釋
-
核心含義
指人言行輕浮、不合常理或愚鈍可愛,帶有調侃或輕微責備的意味。例如形容人“癡頭怪腦”“傻裡傻氣”,但并非惡意辱罵,常見于熟人間的戲谑。
-
語境差異
- 調侃使用:多用于形容“傻得可愛”或天真率直的人,如上海人認為《還珠格格》中的小燕子是典型代表。
- 負面含義:若形容人“瘋瘋颠颠”“舉止輕浮”,則帶有批評色彩。
二、使用特征
- 性别傾向:傳統上女性使用頻率更高,男性若頻繁使用可能被視為“娘娘腔”。
- 適用場景:多見于日常對話或背後議論,較少用于正式場合。
三、起源推測
關于詞源存在兩種說法:
- 鐘表說(民間傳聞):舊時鐘表最多敲十二下,若敲十三下則代表異常,隱喻行為反常。
- 隱語說:“十三點”對應筆畫數,“癡”字由“十三”筆構成,暗指愚鈍。
四、地域擴展
隨着上海文化傳播,該詞在江浙粵等地也有使用,但需注意方言差異。例如粵語中可能存在發音或語義的微妙變化。
提示:該詞的情感色彩高度依賴語氣和語境,使用時應避免引發誤解。
網絡擴展解釋二
《十三點》這個詞是什麼意思?
《十三點》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一個人說話或者做事沒有中肯的理由,沒有依據或根據。也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的言行舉止沒有邏輯,毫無道理可言。
拆分部首和筆畫:
《十三點》中的部首是“十”和“丿”,筆畫有4畫。
來源:
《十三點》這個成語最早出現于古代魏晉時期,原指夜半談天的人說話太散漫沒有重點。後來逐漸演變為形容人說話或者做事沒有明确的理由和依據,沒有中肯的道理可言。
繁體:
《十三點》的繁體字為「十三點」。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寫法有些許不同,對于《十三點》這個成語的古代漢字寫法是「拾參點」。
例句:
他說的話真是《十三點》,完全沒有根據和邏輯。
組詞:
組詞方面,與《十三點》相關的詞彙有:素來溝通、無中生有、無稽之談等。
近義詞:
與《十三點》意思相近的成語有:胡說八道、荒謬不經、無稽之談等。
反義詞:
與《十三點》意思相反的成語有:有據可查、言之有據、言之有理等。
總結:
總之,《十三點》是一個成語,形容一個人說話或者做事沒有中肯的理由,沒有依據或根據。繁體字為「十三點」,古時候漢字寫法為「拾參點」。與《十三點》相關的詞彙有素來溝通、無中生有等,近義詞有胡說八道、荒謬不經等,反義詞有有據可查、言之有據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