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官吏枉法妄為,貪贓受賄。語出《左傳·昭公十四年》:“己惡而掠美為昏,貪以敗官為墨,殺6*人不忌為賊。《夏書》曰,‘昏、墨、賊,殺’, 臯陶 之刑也。”《隋書·刑法志》:“殺傷有法,昏墨有刑,此蓋常科,易為條例。” 清 蕭山庸閑叟 《<秋女士贊>序》:“乃一班昏墨官吏,施其野蠻手段,殺及無辜,竟使熱心毅力之豪俠家,斷送於 軒亭 市口,豈不寃哉!”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昏墨漢語 快速查詢。
“昏墨”是一個源自古代典籍的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官吏的違法行為,具體含義如下:
指官吏枉法妄為、貪贓受賄的行為。該詞常與“賊”并列,構成“昏、墨、賊”三種罪行,在古代刑罰中對應死刑。
出處
源自《左傳·昭公十四年》:“己惡而掠美為昏,貪以敗官為墨,殺人不忌為賊。”
此處将“昏”“墨”“賊”定義為三種重罪,其中“墨”特指官員貪腐渎職。
法律依據
根據《夏書》記載,臯陶(上古司法官)制定的刑罰規定:“昏、墨、賊,殺”,即犯此三罪者當處死。
法律文獻
《隋書·刑法志》中沿用此概念,強調“昏墨有刑”,表明古代對官吏貪腐的嚴懲态度。
文學引用
清代文人蕭山庸閑叟在《<秋女士贊>序》中抨擊“昏墨官吏”濫用職權,反映該詞在近代仍被用于批判腐敗現象。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法律術語,可參考《左傳》及曆代刑法志原文。
昏墨是一個漢字詞,由兩個部分組成:昏和墨。
昏字的部首是日,筆畫數為8;墨字的部首是土,筆畫數為14。
昏墨是由古代文人創造的詞語,用來形容墨色暗淡模糊、難以辨認的樣子。
昏墨的繁體字為昏墨。
昏墨在古代的漢字寫法與現代基本相同,沒有明顯區别。
1. 他的字寫得昏墨不分,看不清楚字迹。
2. 那幅畫昏墨一片,仿佛筆墨已經模糊消失了。
1. 蝕墨:指墨色漸漸變淡或被水浸泡後産生的變化。
2. 墨痕:指用墨水寫下的痕迹或印記。
暗淡、昏暗、模糊
明亮、清晰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