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周 代官名。掌為王者述說四方久遠故事,說明各地風俗所忌諱的言語;王者巡狩,隨從王車左右。《周禮·地官·誦訓》:“誦訓,掌道方志以詔觀事,掌道方慝以詔辟忌,以知地俗。王巡守,則夾王車。”《國語·楚語上》:“倚幾有誦訓之諫。” 韋昭 注:“誦訓,工師所誦之諫,書之於幾也。”《續資治通鑒·宋真宗大中祥符三年》:“知雜禦史 趙湘 請依《周禮》置土訓、誦訓,纂録所經山川古迹風俗,以資宸覽。”
(2).指誦讀訓誡之言。 梁啟超 《變法通議·自序》:“今專标斯義,大聲疾呼,上循土訓、誦訓之遺,下依矇諷鼓諫之義,言之無罪,聞者足興。”
“誦訓”是一個具有曆史深度的詞語,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綜合解析:
周代官職名稱
誦讀訓誡的行為
“誦訓”最初是周代兼具曆史顧問與禮儀指導職能的官職,後衍生為通過誦讀傳遞規谏的文化行為。其演變反映了古代政治制度與文化傳播的密切關聯。
《誦訓》是一個漢語詞彙,意為背誦教導或默記訓誡。這個詞通常用來形容通過反複背誦或默誦來傳授道德、知識或學術的教育方式。
《誦訓》的拆分部首是語部(讠)和言部(言),表示與語言、言論相關。它的總共有12個筆畫。
《誦訓》這個詞是由漢字組合而成的。其中,“誦”意為默記、背誦,而“訓”則表示教導、教訓。它們的組合形成了這個詞,表示通過背誦和教導來傳遞知識和道德規範的意思。
《誦訓》的繁體字為「誦訓」。
在古代,「誦訓」的漢字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然而,無論古代還是現代,這個詞的意思仍然保持一緻。古時候的寫法可能在字形上有所差異,但整體的意思并沒有改變。
1. 孩子們通過誦訓這些經典著作來學習和傳承優秀的文化。
2. 祖輩經常通過誦訓古詩詞來教導我們道德和美德。
1. 誦讀:指以口頭形式朗讀文學作品或教材。
2. 道德誦訓:指通過口頭教導傳授道德規範和行為準則。
1. 背誦:指記住并能回憶出口頭或書面的文學作品或學習材料。
2. 默記:指默默記住并能回憶出口頭或書面的知識。
1. 忘記:指無法回憶出曾經記得的知識或信息。
2. 忽視:指對某種信息或規範不予重視或忽略。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