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筆枯少墨。 明 楊慎 《丹鉛總錄·書學·渴筆》:“ 唐 徐浩書 張九齡 司徒告身,多渴筆。渴筆,枯無墨也,在書家為難。”
(2).指繪畫中的渴筆法。 清 錢泳 《履園叢話·畫學·畫中人》:“ 王宸 號 蓬心 ……畫宗家法,多用渴筆,蒼勁中有氣韻。”
渴筆是一個源于中國傳統書畫技法的術語,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筆枯少墨
指用含墨較少的筆書寫或作畫,導緻線條中呈現露白或幹澀的效果。這種技法在書法中尤為講究,例如唐代徐浩書寫的《張九齡司徒告身》便以渴筆著稱,墨色枯淡卻筆意連貫,被視為書法難度較高的表現形式。
繪畫中的渴筆法
屬于“幹筆”技法的一種,通過枯筆皴擦表現山石、樹木的蒼勁質感。例如清代畫家王宸(號蓬心)在山水畫中多用渴筆,作品兼具蒼勁與氣韻。
《雅俗稽言·字學》和《丹鉛總錄·書學》均記載了渴筆在書法中的難度與藝術價值,而《履園叢話》則從繪畫角度分析其技法特點。
如需更全面的古籍原文或具體作品示例,可參考漢典或滬江詞典的詳細釋義。
《渴筆》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具有特定的意義。其中,渴是由“氵”(水的部首)和“曷”(音符合)組成的,總共有10個筆畫;筆是由“竹”(竹子的部首)和“未”(音符合)組成的,總共有3個筆畫。
《渴筆》是從古文學作品《詩經·小雅·渴》中衍生出來的。這首詩描述了人們在炎熱的夏天口渴的情景。根據這個意象,後來稱寫字用盡的筆為“渴筆”,以表達作者對寫作的熱愛與執着。
《渴筆》的繁體形式為「渴筆」,其中「筆」代替了簡體中的「筆」。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中,「渴筆」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然而,由于篇幅有限,無法詳細列舉各種古代字體的寫法。
以下是一些使用《渴筆》的例句:
《渴筆》可以組成一些相關的詞語,比如:
《渴筆》的近義詞有:疲筆、幹筆、竭筆。
《渴筆》的反義詞有:飽筆、潤筆、新筆。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