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後漢書·鄭弘傳》“ 鄭弘 字 巨君 , 會稽 山陰 人” 李賢 注引 南朝 宋 孔靈符 《會稽記》:“ 射的山 南有 白鶴山 ,此鶴為仙人取箭。 漢 太尉 鄭弘 嘗采薪,得一遺箭,頃有人覓, 弘 還之,問何所欲, 弘 識其神人也,曰:‘常患 若邪溪 載薪為難,願旦南風,暮北風。’後果然。”後因以“樵風”指順風、好風。 唐 宋之問 《遊禹穴回出若邪》詩:“歸舟何慮晚,日暮使樵風。” 宋 柳永 《夜半樂》詞:“怒濤漸息,樵風乍起,更聞商旅相呼。” 王葆桢 《集飲湖樓次半峰韻》:“世外樵風何日便,尊前舊雨幾人存。”
“樵風”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順風、好風,源自曆史典故,常見于古詩文中的意象表達。具體解釋如下:
“樵風”字面可拆解為“樵夫之風”,但實際含義與樵夫(砍柴人)關聯不大,而是特指順應行船或生活的便利之風,即順風。
據《後漢書·鄭弘傳》記載,東漢鄭弘(會稽山陰人)年輕時采薪,拾得仙人遺落的箭。歸還後,仙人問其願望,鄭弘因常苦于若邪溪運柴艱難,便祈求“旦南風,暮北風”以便行船。仙人應允,此後若邪溪果然每日風向規律變化,後人遂以“樵風”代指順風。
“樵風”因典故的浪漫色彩,成為古詩文中常見意象:
“樵風”一詞融合了曆史典故與自然意象,既指實際風向的便利,也承載了古人借自然之力達成願望的樸素理想,在文學中常用于烘托閑適、順遂的氛圍。
《樵風》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在樹林中吹拂的風。
樵風的部首是木,樵的筆畫數為5,風的筆畫數為9。
樵風一詞的來源較為明确,其中「樵」指的是砍伐木材的人,「風」則是指風。合起來就是在樹林中吹拂着樵人砍伐木材時吹過來的風。在繁體字中,樵風的寫法為「樵風」。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樵風的「樵」字通常會寫作「耆」,但現代通用的寫法是「樵」。
1. 清晨的樵風,夾雜着樹葉的沙沙聲,給人一種恬靜的感覺。
2. 小溪旁傳來陣陣樵風,讓人心生向往和甯靜。
1. 樵夫:指的是砍伐木材的人。
2. 風景:指自然環境中的美景。
3. 樵火:指在樵人生活中使用的火。
1. 林風:與樵風一樣,都表示在樹林中吹拂的風。
2. 林間風:與樵風的意思相同。
1. 屋裡風:指的是在屋子裡吹拂的風,與樵風相反。
2. 山風:指的是在山間吹拂的風,與樵風相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