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貫陌的意思、貫陌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貫陌的解釋

貫百。陌,通“ 百 ”。 宋 呂陶 《奏具置場買茶旋行出賣遠方不便事狀·貼黃》:“若蒙朝廷垂察,即乞下本路取索 熙寧 八年九月分 永康縣 銀價,比對茶場折銀貫陌,自見有無侵損園戶,免令将來高價折銀,虧損本州賣茶之家。”《文獻通考·市籴一》:“ 熙寧 理財,多折見錢,而諸郡猶有添起貫陌不等之弊,朝廷隨即行遣。” 明 王祎 《泉貨議》:“乃自頃歲,以 中統 交鈔重其貫陌,與 至元 寶鈔相等并行,京師復鑄 至正 新錢,使配異代舊錢,與二鈔兼用,其意殆将合古而達今,而不知適以起天下人心之疑。”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貫陌”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曆史語境的經濟類詞彙,其含義需結合古代貨币制度解析。根據《漢語大詞典》記載,“貫”為古代銅錢計量單位,通常以繩索穿千錢為一貫,而“陌”通“佰”,原指百錢,後演變為不足百的虛數單位。二者組合使用時,“貫陌”指代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錢币換算标準,常見于宋元文獻。

例如宋代《夢溪筆談》記載:“今之數錢,百錢謂之陌,借其字用之,其實八十爾。”說明“陌”在不同時期存在折算差異,常出現“七十七為百”(即省陌制度)的情況。因此“貫陌”一詞既包含錢币數量概念,也暗含貨币流通中的折算規則,反映了古代經濟活動的複雜性。

該詞彙在現代漢語中已鮮少使用,但在研究古代經濟史、貨币史時仍具學術價值,《中國錢币大辭典》等專業工具書将其收錄為重要詞條。

網絡擴展解釋

“貫陌”是古代貨币計量單位,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二、曆史用例

  1. 宋代財政
    宋呂陶在奏章中提到茶場交易時,用“折銀貫陌”來比對銀價,防止損害茶農利益(《奏具置場買茶旋行出賣遠方不便事狀·貼黃》),說明其用于稅收或商品折算。
  2. 明代貨币
    明代王祎《泉貨議》記載,政府調整紙币(中統交鈔、至元寶鈔)與銅錢的兌換比例時,使用“貫陌”作為計量單位,反映其在貨币政策中的作用。

三、延伸說明

如需進一步了解不同時期的貨币制度或具體文獻背景,可參考《文獻通考》等史料。

别人正在浏覽...

按舞百二山川碧滋測劃常鱗凡介敕葬麤拙等身金亸鞚訛傳方程組伏路幹托共患攻襲孤筇浩态喝風屙煙鲎杓灰沉沉回佞胡談蠘蟹進表急怒駿功據實居士屩看破紅塵饋贈庫侖雷斧漫言棉手悶子明發泯墜凝膚泥筩花貧賤之交遣将齊功深叢生動省官世匠首惡戍罰作順趨疏縱松雞趟馬天從人願頹鬟土毛王許望衍五鬥米師嗚邑轄戛仙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