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臨難不避的意思、臨難不避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臨難不避的解釋

危難之時不躲避。形容忠直勇敢。《東周列國志》第四四回:“夫料事能中,智也;盡心謀國,忠也;臨難不避,勇也;殺身救國,仁也。”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臨難不避”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從多個角度詳細解釋其含義及用法:

一、基本含義

該成語表示在面臨危難或困境時毫不退縮、勇敢面對,強調在關鍵時刻展現出的忠直與勇氣。其核心意義是“危難之時不躲避”,常用來形容人的堅毅品格。


二、出處與典故

最早見于明代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四十四回:“夫料事能中,智也;盡心謀國,忠也;臨難不避,勇也;殺身救國,仁也。”此處通過列舉“智、忠、勇、仁”四德,将“臨難不避”作為“勇”的具體體現。


三、用法解析

  1. 語法功能:多作謂語或賓語,例如:“他臨難不避,獨自承擔了責任。”
  2. 發音注意:“難”讀作nàn(第四聲),表示危難,而非“nán”(困難)。
  3. 褒義色彩:具有明确的褒義性質,常用于贊揚人物品格。

四、近義詞與反義詞


五、補充說明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典故或例句,可查看《東周列國志》原文或成語詞典。

網絡擴展解釋二

臨難不避

《臨難不避》是一個成語,表示在遇到困難或危險時,不回避而是勇敢面對和處理問題的意思。這個成語有着積極向上的寓意,表達了人們對于臨危不懼、勇敢面對困難的崇高品質的贊美。

拆分部首:丷(立)、阝(阜)、不(一)。

拆分筆畫:總共有9個筆畫。

來源: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的《論語》中一句話:“正月犯南方,王日旁朝,臨難不避,群臣朝夕。”這句話中的“臨難不避”一詞被後來的人們引用并演變成了固定成語。

繁體:臨難不避

古時候漢字寫法: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例如犯(範)為“犬食頭”;夕(昔)為“彳虍車”。

例句:他在經曆了一系列的挫折後,仍然臨難不避,堅定地走上了追求夢想的道路。

組詞:臨危不懼、臨危不動、勇往直前、英勇無畏。

近義詞:勇敢面對、逆境堅毅。

反義詞:畏敵避難、膽怯躲避。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