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擊楫 ”。
“擊檝”的正确寫法應為“擊楫”,其中“檝”是“楫”的異體字,指船槳。該詞源自曆史典故,具體解釋如下:
出處與典故 “擊楫”出自《晉書·祖逖傳》。東晉名将祖逖率軍北伐時,行至長江中流,以船槳擊打水面,立誓:“祖逖不能清中原而複濟者,有如大江!” 這一舉動表達了他收複失地的堅定決心,後演變為成語“中流擊楫”。
含義
現代用法
注意:書寫時建議用标準字形“擊楫”,避免使用生僻異體字“檝”。
擊檝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用力敲打橹槳,使船行駛。它的拆分部首是“扌”和“木”,部首扌表示與手有關,木表示與木材有關。擊檝的總筆畫數為12。
擊檝這個詞在《說文解字》中有記載,可以追溯到古代。它的繁體字為「擊櫓」,字形上比簡體字多了一個「櫓」部首。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擊檝的字形有所不同。在《康熙字典》中,擊檝的字形寫作「擊櫼」,而在《說文解字》中寫作「擊舉」,都是表示用力敲打橹槳的意思。
1. 小船順流而下,船工用力擊檝,加速前行。
2. 水手們協力擊檝,使船隻能夠通過狹窄的河道。
組詞:擊船、檝子、擊漿
近義詞:敲打橹槳、劃船
反義詞:靜止、停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