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舊指地方向朝廷薦舉人才。《禮記·射義》:“諸侯歲獻,貢士於天子。” 孔穎達 疏:“諸侯三年一貢士於天子也。”《後漢書·王符傳》:“其貢士者,不復依其質幹,準其才行,但虛造聲譽,妄生羽毛。” 唐 元稹 《戲兵部馬射賦》:“貢士之程,職司其舉。”《明史·太祖紀三》:“二月丙申,初命天下學校歲貢士於京師。”
(2).指所薦舉之人。《陳書·宣帝紀》:“辨方分職,旰食早衣;傍闕争臣,下無貢士。”
(3). 清 制,會試中式者為貢士。《清史稿·選舉志三》:“次年試舉人於京師,曰會試,中式者為貢士。”《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九六回:“此刻要他寫一張借據,那可就比新貢士殿試寫一本策還難點了。” 嚴複 《救亡決論》:“至於成貢士,入詞林,則其號愈榮,而自視也亦愈大。”
貢士是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的重要稱謂,其含義隨朝代演變而有所不同,以下是綜合權威資料的詳細解釋:
先秦至漢代
原指諸侯向天子舉薦的士人。漢代發展為郡國薦舉的孝廉,《後漢書》記載“郡國考廉,古之貢士”。
唐代至宋代
通過州、縣科舉考試(鄉貢或鄉舉)的考生被稱為“鄉貢士”,具備參加中央考試的資格。
明代
分兩類含義:
清代
特指會試中試者,需再經殿試确定最終排名,殿試後稱為進士。但習慣上會試通過後即被稱作貢士。
貢士專指會試通過者,而貢生是通過選拔進入國子監讀書的生員(秀才),兩者在明代以後分屬不同體系。
部分非權威資料提及“貢士”可泛指各領域傑出貢獻者,但此用法非曆史原義,需結合語境判斷。
貢士的核心定義圍繞科舉制度展開,尤以清代“會試中試者”為典型。如需了解具體考試流程或曆史案例,可進一步查閱《明史》《清史稿》等文獻來源。
《貢士》是指有才學、有能力并且受人尊敬的人。貢士一詞源自古代中國制度中的貢舉制度,當時貢舉制度是選拔官員的一種方式,而通過貢舉制度選拔出的人中的精英被稱為貢士。貢士在社會上享有很高的地位,通常被視為社會的精英。
《貢士》的拆分部首是貝(貝字旁,表示與財物有關的意思)和字(人類,表示與人有關的意思)。
《貢士》的筆畫數為15畫。
《貢士》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儒家文化和科舉制度,其中《禮記·表記》中有“貢高世子士”一詞的記載。這個詞後來衍生出來的“貢士”意為貢舉制度中的優秀士子。
在繁體字中,“貢士”用繁體字“貢士”來表示。
在古代,貢士一詞的漢字寫法可能有所變化。根據曆史文獻記載,古時候有時用“貢士”或“貢師”來表示貢士的意思。
1. 他在學術界享有很高的聲譽,是一位真正的貢士。
2. 貢士們經過多年的努力,終于通過了最高級别的貢舉考試。
組詞:貢獻、貢品、貢院、貢案。
近義詞:士人、才子、學者、賢士。
反義詞:庸才、草包、無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