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 古代关于谷物价格的一种理论。《管子》中把市场价格关系分为谷与万物、谷与货币、货币与万物三组,每组的一方价格变动,则另方价格作相反的变动。如“谷贵则万物贱,谷贱则万物贵”;“谷重(即贵)而币轻(即贱),谷轻而币重”;“币重而万物轻,币轻而万物重”等。但谷物在社会经济中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年成丰歉又必然引起谷价涨落,故谷价又独贵独贱。《管子·乘马数》:“‘财物之资与币高下,穀独贵独贱。’ 桓公 曰:‘何谓独贵独贱?’ 管子 对曰:‘穀重而万物轻,穀轻而万物重。’”参阅 马非百 《管子轻重篇新诠·轻重二》。
“独贵独贱”是中国古代《管子》提出的经济理论,指谷物价格在社会经济中的特殊性。其核心观点包含三组价格关系:
谷与万物
谷物与其他商品价格呈反向变动,即“谷贵则万物贱,谷贱则万物贵”。这种关系源于谷物作为基础生活物资的特殊地位,其价格波动直接影响其他商品。
谷与货币
谷物与货币价值互为消长:“谷重(贵)而币轻(贱),谷轻而币重”。丰收时谷物供给增加导致谷价下跌,但货币购买力相对提升。
货币与万物
货币价值与商品价格反向关联:“币重而万物轻,币轻而万物重”。当货币贬值(轻)时,商品价格普遍上涨。
特殊性体现:谷物因年成丰歉必然产生价格波动,而古代农业社会中,谷物是经济命脉,故其价格具有“独贵独贱”的特征(《管子·乘马数》有“穀独贵独贱”的记载)。
该理论反映了古代对市场供需关系的朴素认知,强调基础物资价格对整体经济的影响。需注意,现代经济学中价格机制更为复杂,但这一思想仍具历史研究价值。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