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用木削成以備書寫的簡牍。 明 徐渭 《贈沉母序》:“苟有逸賢野史為之書數字於觚槧間,亦足以信後。” 章炳麟 《信史上》:“假令緯書授之口耳,不在竹帛觚槧之間,故 秦 火弗能燒。”
“觚椠”是一個較為生僻的合成詞,由“觚”和“椠”兩個古代漢字組成,需分别解釋其含義:
觚(gū)
古代指一種青銅酒器,口部與底部呈喇叭狀,腹部有棱角,盛行于商周時期。後引申為書寫用的木簡,如《急就篇》提到“急就奇觚”,即指代簡牍。在文學中,“觚”也象征文章或書寫行為,如“操觚”表示執筆寫作。
椠(qiàn)
指未經書寫的素木簡牍,後泛指書籍、刻本。如《西京雜記》中“懷鉛提椠”描述古人隨身攜帶書寫工具記錄文字。宋代後也指印刷術中的雕版。
組合含義
“觚椠”合用可理解為古代書寫材料的統稱,或代指典籍、著述。但因兩字連用罕見,具體語境需結合出處判斷。例如,可能用于古典文獻中比喻文章傳承,或現代文學創作中的複古修辭。
提示
該詞非常用詞彙,若引自特定文獻,建議提供上下文以便精準解讀;若為現代新造詞,則需結合具體語境分析。
《觚椠》是一個古代漢字,意為“用橡木制成的餐具和籌碼”,也指代用木材或象牙等制作的器具。觚椠可以用來指代古代貴族使用的酒器或杯盤,也可以用來指代古代棋局中使用的棋子。
觚椠的拆分部首是木(此處為植物木)和木,部首筆畫都是4畫。
觚椠的來源較為複雜。觚源于甲骨文,原本是指用來盛酒的器皿。椠源于楚國的木製質地紋飾文化,原本是指楚國王權的象征。後來,觚椠兩個字合并到一起,成為一個漢字,并擴展了更廣泛的意義。
觚椠在繁體中的寫法為觚檢。
古代漢字寫法與現代有很大差異。觚椠在古代寫法中,“觚”通常用左右結構,左邊是木的部首,右邊是救字旁;“椠”字則用木為部首,右邊是前後結構的字旁。
1. 他拿起手中的觚椠,向大家斟滿了美酒。
2. 這副古代象棋,棋子都是以精雕細琢的觚椠制成的。
組詞:觚倉(指古代儲藏糧食的椠型建築)、橡木、作椀(古代食物用具)。
近義詞:飲器、器皿、器械。
反義詞:玻璃器皿、塑料餐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