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承接軖軸的床架。 明 徐光啟 《農政全書》卷三五:“詩雲:八繀棉絲絡一軖,巧憑坐椅作軖床。”
“軖床”是古代漢語中對一種木工車床的舊稱,現多寫作“框床”或“匡床”,指帶有固定框架結構的加工設備。該詞最早見于《天工開物》,指通過旋轉軸帶動工件進行切削的機械裝置,主要用于木材加工領域。
從結構上看,軖床包含床身、主軸箱、尾座和刀架等核心部件。明代《農政全書》記載其“以木為架,中置轉輪,施刃具以削斫”,通過腳踏闆驅動皮帶輪帶動工件旋轉,工匠手持刀具進行車削。這種機械原理為現代車床的雛形,在明清家具制作中廣泛應用。
需要注意的是,“軖”作為異體字已逐漸被“框”取代,但《漢語大詞典》仍保留該詞條,強調其特指帶框架結構的傳統木工機械。現代考古發現,宋代墓葬壁畫中已出現類似軖床的操作場景,印證了這類設備在中國手工業發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關于“軖床”一詞的詳細解釋如下:
詞義辨析
文化典故
“搘床龜”典出《史記》,指龜支床足可曆千年,後成為詩文常用意象。如唐代詩人借龜搘床表達對友人長壽的祝願,或暗喻隱士生活。
字形演變
“床”本字為“牀”,甲骨文作“爿”,象形卧具,後簡化為“床”。相關異體字在古籍中常見,需結合具體文獻判斷詞義。
建議:若需深入探究該詞,建議查閱《史記·龜策列傳》原文及《漢語大字典》對“軖”“搘”的釋義,注意區分字形相似導緻的釋義差異。
安祿山百日維新白玉墀跋識鄙旅搗賣煩蕪負材任氣浮湛貢新鈎弦漢燕黃荊皇親國戚華敻鹄闆書混交惑然間不容息戒日禁不住驚變警廷迳直金坑疾行箕颍飓風駿命空堕倥蒙瀝瀝拉拉鹿死不擇音髦耋弭謗南唐二主辟紀牽鬼上劍牽魚傾容三分國山龍沈寂身外使署收攬受月蜀姜疏理四察田夫野叟鐵錫悌友通比煨燔逶迂五本污池小程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