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手杖。筇竹,節高幹細,可作手杖,故稱“瘦筇”。笻,也寫作“邛”。 唐 賈島 《延壽裡精舍寓居》詩:“雙履與誰逐,一尋青瘦筇。” 前蜀 杜光庭 《題龍鹄山》詩:“抽得閑身伴瘦筇,亂敲青碧喚蛟龍。” 元 仇遠 《與子野過永仙觀子野明發詩來予次韻》:“壞垣荒徑入蒿萊,不惹康衢半點埃。賞靜偏憐雛筍長,趁涼自引瘦筇來。”按, 漢 張骞 使 西域 ,曾在 大夏 見邛竹杖。見《史記·大宛列傳》。
“瘦筇”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及用法如下:
瘦筇(拼音:shòu qióng)指用筇竹制成的手杖。因筇竹(又稱邛竹)具有節高、幹細的特點,適合制作手杖,故稱“瘦筇”。“瘦”形容手杖細長輕盈,“筇”則特指竹材來源。
文學意象
在古詩文中,“瘦筇”常被用來表現文人隱士或遊曆者的形象,例如:
字形與詞義關聯
部分資料(如)提到“瘦筇”可形容人瘦弱,但此用法未被廣泛認可,可能為引申或誤用。主流解釋仍以手杖為核心。
“瘦筇”本義為細長的筇竹手杖,多用于古典文學,體現清瘦、高雅的意境。需注意結合上下文區分具體含義。
《瘦筇》是指一種竹子,它的主幹頗為纖細,非常苗條高挑,因此得名“瘦筇”。這種竹子生長迅速,被人們贊美為“世界植物之王”。
《瘦筇》的部首是竹(⺮),它屬于“竹”字旁。筆畫數為16。
《瘦筇》這個詞來源于古籍《爾雅》中的解釋,用來形容纖細苗條的竹子。在繁體中,這個詞的寫法為「瘦筍」。
在古代漢字中,「瘦筇」的寫法并沒有太大的變化,但是有時候會簡化為「瘦」或者「筇」單獨使用。
1. 這片竹林裡的瘦筇長得特别高,非常美麗。
2. 他手中拿着一支瘦筇,像是一副畫卷般的壯麗景色。
3. 在兩岸的青山間,瘦筇點綴着一片片濃郁的綠意。
瘦秀、筇竹、竹筍、高可瘦
細長、修長、纖細、苗條
粗短、寬壯、肥胖、粗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