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危害國家和人民。《京本通俗小說·拗相公》:“陰司以兒父久居高位,不思行善,專一任性執拗,行青苗等新法,蠹國害民,怨氣騰天。”《三國演義》第一一九回:“ 昭 ( 司馬昭 )因 黃皓 蠹國害民,令武士押出市曹,淩遲處死。”《續資治通鑒·宋欽宗靖康元年》:“詔諭士民:‘自今庶事并遵用祖宗舊制,凡蠹國害民之事,一切寝罷。’” 況周頤 《蕙風詞話》卷四:“ 安中 ( 王安中 )疏請自今招延山林道術之事,當責所屬保任……并言 京 ( 蔡京 )欺君僭上、蠹國害民數事,上悚然納之。”
“蠹國害民”是漢語中具有批判色彩的成語,指危害國家、損害百姓利益的行為,常用于描述貪腐渎職的官員或破壞社會穩定的政策。該詞出自明代李贽《焚書·孔明為後主寫申韓管子六韬》,其核心含義可從三方面解析:
一、構詞溯源 “蠹”本義指蛀蝕木器的蟲子,《說文解字》釋為“木中蟲也”(據中華書局《說文解字注》2003年版)。成語采用比喻手法,将損害國家的行徑類比蛀蟲侵蝕器物,既形象展現危害的隱蔽性,又強調破壞的持續性。
二、曆史語境 《明史·王宗茂傳》記載:“與其開賣官鬻爵之令以助邊,盍去此蠹國害民之賊!”(參考上海古籍出版社《二十四史全譯》2004版)此語揭示封建時代官僚系統腐敗對國家根基的動搖,與當代反腐倡廉理念形成曆史呼應。
三、現代應用 在法治語境下,該詞常被用于批判貪污受賄、濫用職權等職務犯罪。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刑事審判參考》第126輯(2021年)中,将“蠹國害民”作為量刑情節的修辭表述,體現司法文書對傳統成語的活化運用。
四、語義辨析 與“禍國殃民”相比,此成語更側重制度性破壞,《漢語成語源流大辭典》(商務印書館2019版)指出其多用于行政體系内部的系統性腐敗,如《金史·胥鼎傳》所述“此皆蠹國害民者也”,特指官僚集團集體失範現象。
“蠹國害民”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詳細解釋:
1. 發音與結構
發音為dù guó hài mín,其中“蠹”指蛀蟲,比喻侵蝕、破壞;“國”指國家;“害民”即殘害百姓。
2. 基本含義
指某些人或行為因自私自利,嚴重損害國家和人民的利益,如同蛀蟲侵蝕般具有破壞性。
3. 出處與用法
4. 近義詞與關聯詞
5. 使用場景
多用于批判腐敗官員、錯誤政策或自私行為,含強烈貶義。例如:“某些官員貪污受賄,實為蠹國害民之舉。”
注: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曆史典故,可參考《漢典》《搜狗百科》等來源。
愛爾蘭島白案,白案兒北極鞭叱砭灸貶約暢銷貨褫職辍駕疊矩重規兒客耳習目染凡徒服憚感悼趕路膏肉灌頂管鉗關西害傷何乃後置花燈戲僵桃代李角錐家貧如洗夾牆積烈經谶今隸戡難客家話離襟離休龍據尼院僻緩平台清湛蛩蛩钜虛拳果驅傳踆兔入幕之賓沙陀聖思伸肌折正十二衣十二章手藳死淋浸陶犬瓦雞拖繡毬未遇文工團無遺類相打小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