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梵語的意譯。原為古 印度 帝王即位的儀式。佛教密宗效此法,凡弟子入門或繼承阿闍梨位時,必須先經本師以水或醍醐灌灑頭頂。灌謂灌持,表示諸佛的護念、慈悲;頂謂頭頂,代表佛行的崇高。 唐 法崇 《佛頂尊勝陀羅尼經疏》:“所謂灌頂者,若初修道者,入真言門先訪師主大阿闍梨,建立道塲,求灌頂法,入修三密,願證瑜伽,猶如世間輪王太子,欲紹王位,以承國祚,用七寶瓶,盛四大海水,灌頂方承王位,故號佛子。” 唐 顧況 《行路難》詩之三:“豈知灌頂有醍醐,能使清涼頭不熱。”《蒙古源流》卷八:“至 蒙古國 ,與汗灌頂,病立愈,遂興禪教。”
“灌頂”一詞源于佛教密宗,其含義和演變可從以下幾個方面綜合解釋:
1. 詞源與起源 灌頂的梵文為“Abhişeka”(音譯阿毗曬噶),原指古印度帝王即位儀式。新王登基時,以四大海水或聖水澆灌頭頂,象征君權天授。佛教密宗借用這一形式,賦予宗教内涵,成為傳承佛法的儀式。
2. 宗教意義
3. 佛教派别中的實踐
4. 常見誤解 需注意灌頂并非字面意義的“洗頭”,也無“灌腳”之說。其本質是通過儀式傳遞法脈,強調心法傳承而非外在形式。
灌頂融合印度文化傳統與佛教密法思想,既是身份授權儀式,也承載着驅散無明、注入智慧的精神寓意。現代語境中,“醍醐灌頂”一詞已泛化為對豁然開朗狀态的形容。
《灌頂》是一個成語,通常用于形容某人接受教益或得到啟迪的過程。它源自佛教中的一個儀式,*********接受灌頂儀式後,可以獲得佛法的啟迪和智慧。
《灌頂》這個詞可以拆分為「宀」和「丙」兩個部首。其中「宀」是屋頂的意思,「丙」是丙午時辰。總共有10個筆畫。
《灌頂》一詞最早是出自佛教的儀式,後來逐漸衍生出其引申義。在繁體字中,「灌」的正式繁體是「鑵」,而「頂」的正式繁體是「頂」。
在古時候,「灌頂」這個詞的漢字寫法是「灌頂」。它的寫法和現代基本相同,隻是「頂」字的頂部寫成了“頂”。
1. 他受到了一次灌頂,之後他對人生有了新的理解。
2. 這部電影是對心靈的一次灌頂,讓觀衆獲得了深刻的思考。
1. 灌輸:給予教益,灌輸知識、思想等。
2. 灌溉:給植物澆水,使其生長茁壯。
3. 灌木:生長在草地、山地等的矮小樹木。
啟迪、啟示、教益、啟發
迷惑、誤導、愚昧、困惑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