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 時一種騎馬追射紅繡球的雜技遊戲。 宋 孟元老 《東京夢華錄·駕登寶津樓諸軍呈百戲》:“旗次有馬上抱紅繡之毬,繫以紅錦索,擲下於地上,數騎追逐射之。左曰‘仰手射’,右曰‘合手射’,謂之‘拖繡毬’。”繡,一本作“ 綉 ”。
“拖繡毬”是宋代的一種傳統雜技表演,屬于馬術與射藝結合的競技遊戲。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形式
表演者騎在馬上,手持系有紅色錦緞繩索的紅繡球,将其抛擲到地面,隨後多名騎手策馬追逐,用弓箭射擊繡球。根據射箭姿勢不同,分為兩種:
曆史記載
該活動記錄于南宋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駕登寶津樓諸軍呈百戲》,描述了宋代宮廷百戲表演的盛況,展現了當時軍事訓練與娛樂活動的結合。
文化意義
兼具競技性與觀賞性,既考驗騎射技巧,又通過鮮豔的繡球和動态表演吸引觀衆,反映了宋代市民文化的繁榮。
注:部分文獻中“繡毬”也寫作“綉毬”,為異體字現象。
《拖繡毬》這個詞的意思是指在漢字中的一個古代改良字,意為拖延,比喻行為遲緩或拖沓。
《拖繡毬》的拆分部首和筆畫分别為扌(手)+ 彳(行走)+ 罒(網目)+ 毛(毛)。
《拖繡毬》這個字是由明代著名文字學家許瑩所提出的字體改良方案之一,旨在提高漢字的簡便性和書寫效率。
繁體字中,《拖繡毬》可以寫作「拖繡攄」或「拖繡毬」。
古時候,《拖繡毬》這個字的寫法略有不同,字形為「扌彳罒毛」,扌和彳合寫成「攄」,罒寫為網目,毛為下方部分。
1. 他總是喜歡拖拖拉拉,拖繡毬似的行走。
2. 這個項目的進展太慢了,簡直就是拖繡毬。
拖泥帶水、拖延時間、拖拖拉拉
拖延、拖沓、慢吞吞
迅速、敏捷、爽快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