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 儒以經義文飾圖谶之說,附會人事,預言吉兇,稱為“經讖”。《後漢書·郅恽傳》:“ 莽 大怒,即收繫詔獄,劾以大逆。猶以 惲 據經讖,難即害之。”《三國志·魏志·文帝紀》“使兼禦史大夫 張音 持節奉璽綬禪位” 裴松之 注引 漢 劉艾 《獻帝傳》:“輔國将軍 清苑侯 劉若 等百二十人上書曰:‘……而固執謙虛,違天逆衆,慕匹夫之微分,背上聖之所蹈,違經讖之明文,信百氏之穿鑿,非所以奉答天命,光慰衆望也。’”
“經谶”是漢代儒學與谶緯學說結合的産物,其含義和背景可綜合解釋如下:
“經谶”指漢代儒生将儒家經典(“經”)與谶緯學說(“谶”)結合,用經書義理附會預言吉兇、天人感應等迷信内容。例如,通過解讀《周易》《尚書》等經典中的隱晦文字,預言政治變動或自然現象。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例或學術研究,可參考《後漢書》《三國志》等史料。
經谶是一個古代漢字詞語,其意為“經書和谶語(神語)”。經谶詞的部首是“白”的古代字形。
部首:⺡
筆畫:10畫
來源:經谶一詞最早出現在《韓非子·喻老》這篇古代文章中,用于形容文言文中古代神話傳說的故事情節和預言。後來,經谶的意義逐漸擴展,也可指代其他古代經文、紙書、文獻等。
繁體字:經講
古代漢字寫法:在古代漢字中,經谶的寫法稍有差異,其中經的變體為“海”,谶的變體為“訦”。
例句:
1. 他通曉經谶,對古代文獻十分了解。
2. 經谶中記載了許多關于命運的預言和教誨。
組詞:經學、谶言、經書、預言
近義詞:經典、經籍、文獻
反義詞:蛛絲、細節、微末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