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杜父魚的意思、杜父魚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杜父魚的解釋

魚名。又名渡父魚、舩矴魚、伏念魚。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鱗二·杜父魚》:“杜父當作渡父。溪澗小魚。”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鱗二·杜父魚》﹝集解﹞引 陳藏器 曰:“杜父魚生溪澗中,長二三寸,狀如吹沙而短,其尾歧,大頭闊口,其色黃黑有斑,脊背上有鬐刺,螫人。” 清 王端履 《重論文齋筆錄》卷三:“竹篙輕傍漁舟插,要買新鮮杜父魚。”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杜父魚是鲉形目杜父魚科(Cottidae)下多種小型魚類的統稱,學名為Cottus,古稱"渡父魚"。其名稱來源有兩種解釋:一說是因該魚常栖息于渡口木樁附近,《本草綱目》記載"漁人往往于夏月捕之,以此時子易取也,故有杜父之稱";另一說源自吳方言"渡槌"的諧音演變,指其常在碼頭木樁縫隙活動。

形态特征方面,杜父魚體長多在10-20厘米,頭部寬扁,體表無鱗,背鳍前部具硬棘。典型品種如松江鲈(Trachidermus fasciatus),體側具4條暗褐色橫帶,《中國動物志》描述其"吻部鈍圓,眼間隔寬而平坦"。該物種已被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二級保護動物。

生态習性顯示,杜父魚主要分布于北半球溫帶淡水或鹹淡水交彙處,屬底栖肉食性魚類,以水生昆蟲、甲殼類為食。明代《閩中海錯疏》記載:"杜父魚,生溪澗中,狀如吹沙而短,味極美",印證其自古作為食用魚的經濟價值。

在語言學層面,《漢語大詞典》收錄"杜父魚"詞條,标注其異體字"渡父魚",并引《正字通》注音"都木切",現代普通話讀作dù fù yú。該名稱在江浙滬方言中保留古音特征,如上海話仍讀作"dou vu ng"。

網絡擴展解釋

杜父魚是一種廣泛分布于北半球鹹水及淡水中的小型魚類,屬于鲉形目杜父魚科。以下為詳細解釋:

  1. 基本特征
    杜父魚頭大而扁,身體向尾部逐漸變細,胸鳍寬大如扇狀,表皮通常無鱗片。其體色多為黃黑斑點,背部有刺,可能螫人。成年體長多為2-3寸(約6-10厘米)。

  2. 栖息地與分布
    主要栖息于北半球的溪澗、淺海或較深海域,常靜伏水底,活動較少。我國多見于渤海、黃海及東海區域。

  3. 别名與分類
    又稱“渡父魚”“四鰓鲈”“舩矴魚”等。學名為Cottus pollux,屬脊索動物門魚類。

  4. 用途與經濟價值
    因肉質較差,多用作捕捉龍蝦的誘餌或鲑魚飼料。在中醫藥中,其肉可健脾益氣,主治脾虛食少、小兒疳積等症,需煎湯内服(使用需遵守野生動物保護法規)。

  5. 文化引申義
    部分資料提到“杜父魚”象征父親為子女犧牲的寓意,但此解釋多見于文學典故,生物學領域無相關記載,需謹慎參考。

如需進一步了解分類或藥用細節,可查閱《本草綱目》或現代漁業研究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安淳拜托被告舉證制度本則變色易容賓贊補落迦硩蔟氏重味脣揭齒寒春筍怒發麤帛鼎腳二許鳳侶分類學好景皓羽黃石黃湯呼謈誨人不倦活話疆場剿滅假卧界沙幾彖來意老來俏連延厘析冒混馬牙菜沒王法明靈民累南洋大臣朋類平解譬媲迫時骐麟青茅券馬撒溲山谷臣煽造石浮蔬糲唆教桃花源記讨是尋非榻然通辭透碧空微單響度鮮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