唆教的意思、唆教的詳細解釋
唆教的解釋
教唆。 望帝 《四川讨滿洲檄》:“ 順治 十五年,虜臣 吳三桂 由 保寧 趨 遵義 ,遂犯 桂王 於 滇 ,薄走 緬甸 。賊臣更唆教之,王以不免。”
詞語分解
- 唆的解釋 唆 ō 挑動别人去做壞事:唆使。教(刼 )唆。調(俹 )唆。 筆畫數:; 部首:口; 筆順編號:
- 教的解釋 教 à 指導,訓誨:教習。教頭。教正。教師。教導。管教。請教。教學相長。因材施教。 使,令:風能教船走。 指“宗教”:教士。教主。教皇。教堂。 姓。 學 教 ā 傳授:教課。你教給我做。 學 筆畫
網絡擴展解釋
“唆教”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拼音與結構
- 拼音:suō jiào
- 結構:聯合式合成詞,由“唆”(慫恿)和“教”(指使)組成,均含“指使他人行動”的語義。
釋義
- 核心含義:指通過言語或行為慫恿、誘導他人做某事,通常帶有負面色彩,即“教唆”。例如在曆史文獻中多用于描述奸臣或叛徒的挑唆行為。
出處與例句
- 文獻來源:出自清末革命黨人望帝的《四川讨滿洲檄》,原文提到吳三桂在順治十五年(1658年)進犯桂王時,“賊臣更唆教之,王以不免”,意指叛臣進一步教唆,導緻桂王被害。
現代使用
- 語境:現代漢語中較少單獨使用“唆教”,更常見“教唆”一詞,二者含義相同。例如法律條文中的“教唆罪”即指慫恿他人犯罪的行為。
關聯詞彙
“唆教”屬于書面化表達,多用于曆史或文學語境,需結合具體背景理解其貶義性質。
網絡擴展解釋二
唆教的意思
唆教是指引導、誘使他人去做壞事或者參與不良行為的行為。唆教往往是出于惡意的,目的是操縱他人并達到自己的目的。
唆教的部首和筆畫
唆教的部首是口(kǒu),它的總筆畫數為11筆。
唆教的來源
唆教一詞最早出現于《漢書·食貨志》中,其原意是“用草繩捆綁”。後來引申為指引導、誘使他人去做不良行為的意思。
唆教的繁體字
唆教的繁體字為「唆教」,與簡體字形相同。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
在古代,唆教的寫法有一些變化,有時候會寫作「傻教」或者「所教」。
唆教的例句
1. 他唆教同學去偷竊班級的物品。
2. 這個邪教頭目對信徒進行唆教,引誘他們離開家庭。
與唆教相關的詞彙
1. 唆使:指對他人進行引導、誘使,使其做某種事情。
2. 煽動:指以言辭、行動等手段激起他人情緒,使其去做某件事情。
與唆教相反的詞彙
1. 覺醒:指從原來的錯誤、迷惑狀态中醒悟過來,認清事實。
2. 警惕:指對潛在危險和不良行為保持警覺,防止被他人唆使或誘導。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