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 陸賈 《新語·辨惑》:“夫衆口之毀譽,浮石沉木。群邪所抑,以直為曲。視之不察,以白為黑。”後因以“石浮”喻是非颠倒。 清 錢謙益 《再次敬仲韻》之七:“ 鄒陽 下獄悲金鑠, 陸賈 逢時嘆石浮。”
“石浮”是一個源自古代文獻的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與“是非颠倒”相關,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含義
“石浮”出自漢代陸賈的《新語·辨惑》,原文提到:“夫衆口之毀譽,浮石沉木。群邪所抑,以直為曲。視之不察,以白為黑。”。這裡的“浮石沉木”本指石頭漂浮、木頭沉底的反常現象,後引申為是非颠倒、黑白混淆的比喻義。
衍生用法
清代錢謙益在詩作《再次敬仲韻》中曾用“石浮”表達對時局的感慨:“鄒陽下獄悲金鑠,陸賈逢時嘆石浮。”,進一步強化了該詞對現實不公的批判色彩。
少數資料(如)提到“石浮”可形容“事物狀态不牢固”,但此解釋未見于主流典籍,可能是現代引申義或誤讀,建議以傳統文獻的“是非颠倒”為核心理解。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新語》原文或《錢謙益詩集》。
石浮(shí fú)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分組成。
拆分部首和筆畫:石(dàn)浮(fú)。石字的部首是石,總共有5筆的筆畫;浮字的部首是水,總共有10筆的筆畫。
來源:石浮一詞來源于中國的文化遺産。它指的是一種在石頭上雕刻的藝術形式。石浮常常出現在寺廟的壁畫、石刻和亭台上。自古以來,石浮一直是中國文化中重要的藝術形式之一,展示了中國傳統的工藝技術和審美觀念。
繁體:石浮這個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石浮」。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石浮這個詞在古代經典文獻中的寫法多樣,如《詩經》記載的寫作「石隗」、《淮南子》中記載的寫作「浮石」等。
例句:在這個古廟裡,我們可以欣賞到精美的石浮藝術。
組詞:石刻、浮雕、石雕等
近義詞:浮雕、石刻、石雕
反義詞:平面、壁畫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