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連莚 ”。1.連續;綿延。《文選·枚乘<七發>》:“沋沋湲湲,蒲伏連延。” 李善 注:“連延,相續貌。” 唐 元稹 《競舟》詩:“連延數十日,作業不復憂。” 宋 贊甯 《宋高僧傳·感通三·義師》:“其夜市火連莚而燎,唯所截簷屋數閒存焉。” 範祥雍 校:“連莚, 揚州 本、 大正 本‘莚’作‘延’。按莚、延同音通借。” 王西彥 《古屋》第三部二:“我的眼睛投向窗外,那裡是灰白色的天,連延不絕的雨點和檐溜。”
(2).猶結交。 唐 李白 《叙舊贈江陽宰陸調》詩:“我昔鬭雞徒,連延 五陵 豪。”
(3).猶拖延。 元 劉祁 《歸潛志》卷十二:“又念平生為文,今而遇此患難,以是知 揚子雲 《劇秦美新》其亦出于不得已邪?因遜讓而别。連延數日,又被督促,知不能辭,即略為草定。”
“連延”是一個漢語詞語,具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指事物在時間或空間上不間斷地延續。例如:
指人際關系的聯結或交往。例如:
表示時間上的延遲或事務的耽擱。例如:
部分文獻中“連延”與“連莚”通用,屬同音假借現象。
例句參考:
提示:以上解釋綜合了古代文獻和現代用法,若需更多例句或完整出處,可查閱相關古籍或權威詞典。
連延是一個漢語詞語,意思是持續不斷地延續或連接。它可以用來形容時間、空間或者某種行為或情況的持續性。
連延的部首是辶(辵),它屬于偏旁部首。連延的字形由辶和延組成,總共有8個筆畫。
連延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它是由"連"和"延"這兩個字組合而成。
連延的繁體字為「連延」。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連延的字形稍有不同。"連"字的上方有一個橫折,"延"字的左邊有一個短豎。整體來說,古代寫法比現代寫法要繁瑣一些。
1. 他們的友誼連延了數十年,沒有任何的變化。
2. 這場雨已經連延了一個星期,農田裡的莊稼都開始發黃了。
連續、延長、延期、延伸
持續、延續、綿延、連綿不斷
中斷、間斷、停頓、斷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