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麊冷 ”。古縣名。《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傳·南蠻》:“ 徵側 者, 麊泠縣 雒 将之女也。” 唐 司空圖 《複安南碑》:“營開 戅石 ,陣壓 麊冷 。”
“麊泠”是一個曆史地理名詞,具體解釋如下:
如需更詳細的文獻原文或地理位置考證,可參考《後漢書》及唐代碑刻資料。
麊泠(mí líng)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鹿和水,共有19個筆畫。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詩經》中,其中有一首詩叫做《麊鹿》。
在繁體字中,麊泠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古時候漢字寫法中,麊泠的表現形式與現代稍有不同。依照《康熙字典》中的描述,麊是由“鹿”的上部與“氺”的下部組成,整個字形像一個鹿在水中遊動的形象。泠則由水字旁和靈字底合成,表示水在流動中發出的聲音。
以下是一些關于麊泠的例句:
1. 山中有一隻麊泠,它悄悄地喝水。
2. 麊泠的身影在湖中倒映出來,美麗極了。
3. 這首詩的意境如同一幅麊泠畫卷,讓人心曠神怡。
組詞:鹿群、水波、水源、麋鹿、麒麟
近義詞:水悠悠、清澈
反義詞:沉悶、死寂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