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殂殁的意思、殂殁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殂殁的解釋

見“ 殂沒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殂殁”是漢語中表示死亡義的複合詞,屬于古代書面用語,常見于文言文或曆史文獻中。以下從詞義、結構、用法三方面解析:

  1. 詞義溯源

    “殂”與“殁”均為動詞,表死亡義。《說文解字》釋“殂”為“往死也”,段玉裁注“凡殂之字皆當作歺,今作殂”,《漢語大詞典》指出其特指帝王之死,如《尚書·舜典》載“帝乃殂落”;“殁”則通“歿”,《廣雅》注“殁,終也”,泛指普通人去世,如《史記·白起王翦列傳》“武安君遂自殺,死而非其罪,秦人憐之,多殁祀”。二字連用後,詞義泛化為一般死亡,如《宋書·謝靈運傳》“靈運罪釁累仍,誠合盡法,但謝玄勳參微管,宜有及後嗣,可降死一等,徙付廣州。其後,秦郡府将宗齊受至塗口,行達桃墟村,見有七人下路亂語,疑非常人,還告郡縣,遣兵隨齊受掩讨,遂共格戰,悉禽付獄。其一人姓趙名欽,雲‘同村薛道雙先與謝康樂共事,道雙改同村成國報欽雲:謝康樂山賊請告行。去今來,當合人舉事。’”中“殂殁”指謝靈運之死。

  2. 語法特征

    該詞屬同義複詞結構,雙音節化後更顯莊重,多用于史書、碑銘等正式文體,如《北史·魏本紀》“戊辰,太尉、安定王薨。冬十一月,以骠騎大将軍、儀同三司萬俟普為太尉。十二月壬午,以車騎大将軍、儀同三司厍狄幹為司徒。丁酉,以衛大将軍、彭樂為儀同三司。是歲,蠕蠕、嚈哒、高麗、契丹、庫莫奚、龜茲、于阗、渴槃陁等國并遣使朝貢。三年春正月壬辰,以開府儀同三司若幹惠為司空,侯莫陳順為太尉,豫州刺史可朱渾元為太傅,尉景為太師,慕容紹宗為太保,厍狄幹為大司馬,襄城王旭為太尉,高隆之錄尚書事,封延之為尚書右仆射。是月,以顯祖嫔李氏為文襄皇後,宮曰昭信。乙未,诏百官及民有能舉人才者,具以名聞。二月丁巳,以鹹陽王坦為太傅,潘相樂為司空。三月甲辰,以開府儀同三司韓軌為司徒。夏四月丙子,诏京畿内六十以上者,皆賜帛二匹、粟五石、酒二鬥。六月乙巳,大司馬、清河王嶽薨。秋七月壬戌,诏諸州郡有能舉秀才、孝廉者,及武勇、謀略、文學之士,具以名聞。癸酉,诏諸勳貴及士人子弟有能通一經者,所在具以名聞。八月庚子,以尚書左仆射平陽王淹為尚書令,以太子少師元旭為尚書右仆射。九月甲寅,以開府儀同三司婁昭為大司馬。冬十月戊子,以太尉侯莫陳順為太保,太傅慕容紹宗為太尉,太保韓軌為司徒,太尉潘相樂為司空,司徒婁昭為大司馬,司空尉景為太傅。十二月庚申,大司馬、清河王嶽葬,車駕親臨,百官陪列。”中“殂殁”與“薨”并用,體現文體一緻性。

  3. 語用對比

    近義詞包括“崩”(專指帝王死)、“卒”(士大夫之死)、“薨”(諸侯之死)、“不祿”(士人之死)等,反義詞為“誕生”“存世”。現代漢語中該詞已罕用,僅在仿古語境或學術研究中出現,如錢鐘書《管錐編》論《楚辭·天問》“何勤子屠母,而死分竟地”時曾引“殂殁”佐證上古死亡表述。

網絡擴展解釋

“殂殁”是一個漢語複合詞,屬于古漢語用法,現代較少使用。以下為詳細解釋:

一、拼音與基本釋義

二、單字解析

  1. 殂(cú):古漢語中表示死亡,如《說文解字》載:“殂,往死也。”常見于“崩殂”(指帝王去世)。
  2. 殁(mò):同“沒”,意為死亡,如《史記》中“始皇既殁”。現代簡化為“殁”,部首為“歹”,五行屬水。

三、用法與語境

四、相關擴展

“殂殁”屬于古漢語中的婉辭,需結合語境理解其莊重含義。如需進一步探究,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古典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悲慨避徙筆政財色讒莠承家晨衣牀裙炊燼黨同伐異淡古盜鐘掩耳點綴雕靡疊嶂層巒蹲腿摓掖豐懿光晶觀念皈依汗酒寒食散講覈笄珥集錦驚喜欲狂禁切晉帖客座教授脍殘離瘼毛拉廟谟冥藏敏捷攮氣祇重衣衫不重人軟香溫玉散叛發上屋申盟射隼束崖松殿送訣酥醪貪苛韬光晦迹天尊踢脫徒爾吐棄微宵物阜民安獻醻險阨香盒先縠瞎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