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腌菜和鹽。借指素食。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談·談獻三·楊斛山先生》:“ 三原 馬谿田 光祿生日,聲伎滿堂,聞公至,急揮去,設虀鹽相對而已。” 清 曹寅 《鲥魚》詩:“三月虀鹽無次第,五湖蝦菜例雷同。”
(2).指清貧生活。 宋 葉適 《待制湯公挽詞》:“繅藉知良玉,虀鹽是大儒。” 元 無名氏 《凍蘇秦》第一折:“未膺玉帛之求,且度虀鹽之況。” 清 錢泳 《履園叢話·雜記下·閨秀詩》:“卅載虀鹽甘澹泊,一宵風雪了因緣。”
“虀鹽”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jī yán,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指腌菜和鹽,字面意義為簡單的佐餐食物,常代指素食或粗茶淡飯。例如清代王士禛在《池北偶談》中描述友人設宴時僅有“虀鹽相對”,體現飲食的樸素。
引申為清貧的生活狀态,多用于形容文人或隱士安于簡樸。例如:
“虀”與“齑”為異體字,均指切碎的腌菜,因此“齑鹽”與“虀鹽”含義相同,常見于古籍中。該詞通過具體食物代指抽象生活狀态,是漢語中典型的借物喻意表達。
虀鹽,是一個古老的漢字詞語,具有豐富的文化内涵。它是由“虀”和“鹽”兩個部分組成的。
“虀”字的部首是“虍”,筆畫為4畫;“鹽”字的部首是“钅”,筆畫為8畫。
虀鹽一詞起源于古代,最早出現在《晉書·宣帝紀》中。它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虀鹽」。
古時候,漢字的寫法還與現代不同。虀鹽的古代寫法常見有「虀鹽」「虀鹽」「虀塩」等。
虀鹽,是指用陶罐或石罐等容器盛裝的鹽。在古代農耕社會中,人們靠虀鹽來調味、腌制食品和保鮮。
虀鹽可以組成一些相關詞彙,如:虀鹽業、虀鹽店、虀鹽貿易等。
虀鹽的近義詞包括:食鹽、食用鹽;反義詞主要是指其他種類的鹽,如岩鹽、海鹽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