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冤的意思、斷冤的詳細解釋
斷冤的解釋
審理冤獄。
詞語分解
- 斷的解釋 斷 (斷) à 長形的東西從中間分開:斷裂。斷層。斷面。截斷。斷腸。斷魂。斷線風筝。 不繼續,禁絕:斷糧。斷水。斷炊。斷奶。斷檔。斷流。斷種(弉 )。斷交。斷片。斷續。斷子絕孫。 判定,決定:判斷。診
- 冤的解釋 冤 ā 屈枉,無故受到指責或處分:冤枉。冤屈。冤案。冤獄。冤憤。伸冤。鳴冤叫屈。 仇恨:冤頭。冤家。冤孽。 欺騙:不許冤人。 吃虧,上當:冤大頭。花冤錢。 筆畫數:; 部首:冖;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斷冤"是一個具有法律和倫理色彩的複合詞,其含義需結合"斷"與"冤"二字的本義及合成後的引申義來理解。以下是基于漢語詞典角度的詳細解釋:
一、 分字釋義
- 斷 (duàn):
- 本義:《說文解字》釋為“截也”,指用刀斧将物體分開。引申為決斷、判定、裁決。在法律語境中,特指審判、判決。如“斷案”、“斷獄”。
- 核心義項:做出決定性的判斷或裁決。
- 冤 (yuān):
- 本義:《說文解字》釋為“屈也”,指彎曲、不舒展。引申為冤枉、冤屈、不公正的待遇或指控。指人受到不白之冤,蒙受不應有的罪名或損害。
- 核心義項:委屈、不公、受屈枉。
二、 合成詞“斷冤”釋義
将“斷”與“冤”結合,“斷冤”意指:
- 判定冤情:指對遭受冤枉、蒙受不白之冤的情況進行調查、審理并做出裁決,以辨明是非曲直,還當事人清白。
- 昭雪冤屈:強調通過審判或公正的裁決過程,為蒙冤者洗刷罪名,伸張正義,使其冤情得以昭雪。
- 核心含義:指司法或權威機構對冤假錯案進行審理、判決,最終為受冤者平反昭雪的過程或結果。它包含了查明真相、公正裁決、消除冤屈 三層意思。
三、 語境與用法
- “斷冤”一詞帶有濃厚的司法公正 和道德平反 色彩,常用于描述古代清官(如包拯)或現代司法系統糾正錯案、維護正義的行為。
- 它強調的是一個主動的、官方的裁決過程,目的是解決既存的冤屈。
- 現代漢語中,“斷冤”的使用頻率不如“平反”、“昭雪”、“伸冤”等詞高,但在特定語境(如曆史、法律、文學)中仍會出現,用以強調通過審判或權威判定來洗刷冤屈。
四、 古籍例證
- 雖“斷冤”作為固定詞組在常見古籍中直接出現較少,但其含義在描述司法活動的文獻中廣泛存在。例如,描述清官審案時常有“為民斷冤”、“斷明冤情”等表述,其核心即是“斷冤”所表達的意思。
權威參考來源:
-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對“斷”和“冤”的單字釋義詳盡,并收錄了大量包含這兩個字的複合詞及書證,是理解“斷冤”詞義的基礎。ISBN: 978-7-5326-3740-4 (上海辭書出版社)。
- 《古代漢語詞典》(第二版):商務印書館出版。該書對古漢語字詞的釋義精當,并引用了豐富的先秦至清代的文獻例證,有助于理解“斷”和“冤”在古代司法語境中的具體運用。ISBN: 978-7-100-08457-3。
-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出版。作為規範現代漢語詞彙的權威工具書,其對“斷”和“冤”的現代常用義項解釋清晰,是把握“斷冤”在現代漢語中理解的基礎。ISBN: 978-7-100-12450-7。
- 《辭源》(第三版):商務印書館出版。着重考察詞語的起源、古義及演變,對于理解“斷”的裁決義和“冤”的屈枉義的曆史淵源及結合有重要參考價值。ISBN: 978-7-100-11424-9。
《包公案》中,包拯常微服私訪,明察暗訪,最終斷冤決獄,為百姓伸張正義,故有“包青天”之美譽。
網絡擴展解釋
“斷冤”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審理冤獄、平反冤案,常見于古代司法或文學語境中。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詞義解析
-
“斷”的含義
指判斷、裁決或斷絕,在司法語境中特指對案件的審理和判決()。
-
“冤”的含義
指冤屈、冤案,即因不公正審判或誤解導緻的冤情()。
組合後,“斷冤”即通過審理查明真相,糾正冤假錯案。
二、用法與出處
-
司法場景
多用于描述官員審理案件、洗刷冤屈的行為。例如《警世通言》中的《三現身包龍圖斷冤》,講述包拯斷案平冤的故事()。
-
文學表達
古代詩詞中也有使用,如元代譚處端《沁園春》中“猛割斷冤情去便休”,強調斷絕冤屈帶來的痛苦()。
三、相關擴展
- 近義詞:平反、昭雪、洗冤。
- 反義詞:誣陷、冤屈、構陷。
- 文化背景:古代清官文化中,“斷冤”是官員公正廉明的象征,如包拯、海瑞等曆史人物形象常與此相關。
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參考《警世通言》原文或古代司法制度相關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唉唉薄軬車褓裙别路布告娼女成仿吾持學創造工程春草闖堂聰黠墊腳凳返耕飛翼封寄扶危定亂夫子牆工匠苟完官欠華競黃塊塊華望戛玉敲金借屍還魂幾利靜簡金柈金鋜酒具樂天派廉角留言簿龍飙門法摩納哥内堂偶一為之釺焊侵害人窮年盡氣起為頭旗幟軟腳商和山外宗孰悉糖蟹逃辭天狼星偷樂外徑抏獘完全窩裡朵險戲消遙自在鞋拔析木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