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緻完備。《論語·子路》:“子謂 衛 公子荊 :善居室。始有,曰‘苟合矣’。少有,曰‘苟完矣’。富有,曰‘苟美矣’。” 宋 蘇轼 《超然台記》:“於是治其園圃,絜其庭宇,伐 安丘 、 高密 之木,以修補破敗,為苟完之計。” 清 陳夢雷 《木瘿瓢賦》:“順逆由天,屈伸以理,或直節以孤标,或委蛇而受訾,彼樛曲之苟完,非本願之得已。”
“苟完”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下有所差異,主要分為以下兩種解釋:
現代常用義
指“勉強完成某項任務或達到某個目标”,強調結果隻是最低限度的達成,而非盡善盡美。例如:“這份報告雖然苟完,但細節仍需完善。”
古典文獻義
源自《論語·子路》,孔子評價衛國公子荊時提到:“始有,曰‘苟合矣’;少有,曰‘苟完矣’;富有,曰‘苟美矣’。”此處“苟完”意為“大緻完備”,指事物雖未達到完美狀态,但已具備基本條件。
“苟”在古漢語中還有“姑且”“如果”等含義(參考),但“苟完”中的“苟”更貼近“暫且”或“粗略”的語義。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詞義側重。
苟完是一個成語,意思是隻求完成,不求質量,隻圖走過場。形容做事不認真負責,敷衍了事的态度。
苟(gǒu)的部首是艹,共五筆。
完(wán)的部首是宀,共五筆。
苟完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最早見于《詩經·小雅·車舝之詩》:“爾子于石,維予與餘,苟餘觏爾,甘棠無終.”其中的“苟餘觏爾”就是苟完的意思。
苟完的繁體寫法為「苟完」。
在古代,苟完的漢字寫法并無太大差别。
他總是苟完工作,從不認真對待。
這個項目是他苟苟日久,最終完不成的。
苟且、草苟、苟延殘喘、苟延殘滞。
敷衍了事、馬虎、草率。
認真負責、一絲不苟、盡責。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