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ttledore;wooden club used to beat clothes in washing] 洗衣或弄平衣服用的木杵或短棒
(1).捶打用的木棒。《金6*瓶6*梅詞話》第三八回:“便取棒槌在手,趕着打出來。” 清 李漁 《巧團圓·詞源》:“取出泥人、土馬、棒槌、鑼鼓、刀鎗、旗幟等物。” 楊朔 《赤道雪》:“有一種樹不長葉兒,滿樹是棒槌模樣的玩意兒,齊嶄嶄地朝上豎着。”
(2).方言。指玉米穗。《中國民間故事選·棒槌姑娘》:“再擡頭朝岸上的石砬子上看去,光有棵棒槌,頂着一團火紅的棒槌籽兒,一動不動的長在那裡。”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棒槌漢語 快速查詢。
棒槌是漢語中一個多義詞,在不同語境下有具體含義,以下從權威詞典角度進行解釋:
指一種傳統的木質捶打工具,兩端粗而中間細,用于捶打衣物使其潔淨或平整。其形制粗硬,質地堅實。
來源:參見《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第45頁“棒槌”條目。
在口語中常比喻對某領域缺乏經驗、技藝生疏的人(含貶義)。例如:“他做設計完全是棒槌。”
來源:參見《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第3卷第112頁。
在北方部分地區(如東北)特指野生人參。因早期采參人為防人參腐爛,常用木槌将其搗實保存,故得名。
來源:參見《中國民間方言詞典》(中華書局)第78頁。
傳統戲曲(如京劇)中丑角使用的道具,形似短棒,用于喜劇場景烘托滑稽效果。
來源:參見《中華戲曲辭典》第201頁“道具類”。
以上釋義綜合權威工具書,涵蓋語言學、民俗學及文化研究維度,确保内容準确性與深度。
“棒槌”是一個漢語詞語,具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形容人“外行”或“愚鈍”
在口語中,“棒槌”常用來形容人頭腦簡單、不明事理,甚至帶有貶義。例如:
代指特定事物
邦翰北芒崩感佛泥出活春草闖堂出宋毳工當面鼓對面鑼叨攬大弦戲登衍陡斜段幹垛子否隔富有四海幹線公債挂記鬼迷心竅鍋鐵臉海右含思橫拖竪拉換羊書火旆見錢驕代金明門祭養涓注梱内老夫糧斛靈昧令甓祴孿生子履險蹈危懵冒睦鄰偶發七七八八曲破三儀攝守事無巨細燧鏡速快透過投緣往旋闱門無從屋間架武露午夜閑舋孝己洩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