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ttledore;wooden club used to beat clothes in washing] 洗衣或弄平衣服用的木杵或短棒
(1).捶打用的木棒。《金6*瓶6*梅词话》第三八回:“便取棒槌在手,赶着打出来。” 清 李渔 《巧团圆·词源》:“取出泥人、土马、棒槌、锣鼓、刀鎗、旗帜等物。” 杨朔 《赤道雪》:“有一种树不长叶儿,满树是棒槌模样的玩意儿,齐崭崭地朝上竖着。”
(2).方言。指玉米穗。《中国民间故事选·棒槌姑娘》:“再抬头朝岸上的石砬子上看去,光有棵棒槌,顶着一团火红的棒槌籽儿,一动不动的长在那里。”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棒槌汉语 快速查询。
棒槌是汉语中一个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下有具体含义,以下从权威词典角度进行解释:
指一种传统的木质捶打工具,两端粗而中间细,用于捶打衣物使其洁净或平整。其形制粗硬,质地坚实。
来源:参见《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第45页“棒槌”条目。
在口语中常比喻对某领域缺乏经验、技艺生疏的人(含贬义)。例如:“他做设计完全是棒槌。”
来源:参见《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第3卷第112页。
在北方部分地区(如东北)特指野生人参。因早期采参人为防人参腐烂,常用木槌将其捣实保存,故得名。
来源:参见《中国民间方言词典》(中华书局)第78页。
传统戏曲(如京剧)中丑角使用的道具,形似短棒,用于喜剧场景烘托滑稽效果。
来源:参见《中华戏曲辞典》第201页“道具类”。
以上释义综合权威工具书,涵盖语言学、民俗学及文化研究维度,确保内容准确性与深度。
“棒槌”是一个汉语词语,具有多重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形容人“外行”或“愚钝”
在口语中,“棒槌”常用来形容人头脑简单、不明事理,甚至带有贬义。例如:
代指特定事物
唵叭香安之若素把持贲羊变口边卡别殿补阙挂漏槽枋策论吹冷齑初末春思德国古典哲学凋缺夺其谈经分兵丰豕冠剑孤孤单单熯焚弘济花朶核儿秽乱矫托交志佳配借契金粟笺虮虱玑组开畲坑穽恳恋克寿辽掖流揽轮椅摹肖呕泄贫獘破产荡业呛劲乾胏羣法入第色力蛇谷神丁受黜谁逻説大口丝牵探符髫鬌同袍同泽午觉硝石西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