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 haunted;be possessed by ghost] 比喻一時糊塗
唉!我這個死腦筋,剛才真是鬼迷心竅了,連這個彎兒也轉不過來
喻因迷戀某種事物而認識不清,思維能力削弱。 趙樹理 《表明态度》:“我自己也給我賀喜!我真像從前的人說的‘鬼迷心竅’了,現在可算把鬼打跑了!” 馬烽 《太陽剛剛出山》:“唉!我這個死腦筋,剛才真是鬼迷心竅了,連這個彎也轉不過來。”亦省作“ 鬼迷心 ”。 馬烽 《三年早知道》:“我知道我錯了,犯這個錯也是一時鬼迷心了。”
“鬼迷心竅”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為guǐ mí xīn qiào,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指人因受迷惑或錯誤思想影響,失去正常判斷力,做出糊塗、不理智的行為,仿佛被鬼怪控制了心智。常用于形容一時沖動或沉迷某事而喪失理性。
最早見于清代李綠園的小說《歧路燈》第六十一回:“一時鬼迷心竅,後悔不及。”。部分文獻記載為第六十回,可能存在版本差異。
該成語源自民間傳說中“鬼怪惑人”的意象,借以比喻心智受蒙蔽的狀态。現代多用于批評沖動或糊塗行為,強調理性思考的重要性。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歧路燈》原文或權威詞典(如漢典)。
《鬼迷心竅》是一個成語,指人的心思被鬼神附體,迷失了方向,思維混亂,不知所措。
《鬼迷心竅》共有四個漢字,它們的部首和筆畫分别是:
鬼(鬼部,10畫)、迷(辶部,9畫)、心(心部,4畫)、竅(穴部,8畫)。
《鬼迷心竅》最早出現在《舊唐書·李適傳》中,“心迷鬼竅”用以形容人迷失了心智。後來逐漸演變為現在的成語。
《鬼迷心竅》的繁體字為「鬼迷心竅」。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可能有一些差異。但據我所了解,「鬼迷心竅」在古代的寫法應該和現代相似。
1. 她被感情的起伏所困擾,完全鬼迷心竅。
2. 在創作過程中,他時常鬼迷心竅,思維紛亂,無法集中。
鬼怪、迷失、心思、竅門。
神魂颠倒、胡思亂想、魂不附體。
明察秋毫、頭腦清醒、意識清晰。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