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 宋 樂舞名。大曲的第三段稱“破”,單演唱此段稱“曲破”。節奏緊促,有歌有舞。 宋 代甚為流行,宮廷大宴時常同其他節目輪番演出。 宋 元 南戲中也有用曲破的,似僅有吹奏樂曲而無舞蹈。 唐 元稹 《琵琶歌》:“月寒一聲深殿磬,驟彈曲破音繁併。”《宋史·樂志十七》:“ 太宗 洞曉音律,前後親製大小曲及因舊曲剏新聲者,總三百九十。凡製大曲十八……曲破二十九。” 元 薛昂夫 《端正好·高隱》套曲:“ 史牛斤 嘲會歌, 強沙三 舞一會曲破。”參閱 宋 孟元老 《東京夢華錄》卷九。
曲破是唐宋時期的一種樂舞形式,也是詞的體裁之一,其核心特點在于音樂結構及表演形式。以下是詳細解釋:
定義與起源
曲破源于唐宋大曲的第三段“破”,單獨演奏或演唱此段即稱為“曲破”。大曲是古代大型歌舞套曲,通常分為散序、中序、破三部分,“破”段節奏急促,兼具歌舞表演。
結構特點
曆史發展
宋代曲破尤為盛行,宋太宗曾親制29首曲破。它還被獨立于大曲之外,成為一種詞體,代表作品如《涼州徹》《伊州遍》等,這類作品通常“有曲無詞”,通過歌舞叙事。
藝術特征
曲破融合音樂、舞蹈和戲劇元素,類似歌舞戲。元稹《琵琶歌》中“驟彈曲破音繁併”生動描繪了其緊湊的節奏與豐富的表現力。
總結來看,曲破既是唐宋大曲的高潮段落,也是獨立的藝術形式,對後世戲曲和音樂發展有重要影響。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宋史·樂志》等古籍。
曲破(qū pò)是一個漢字詞彙,由兩個部分組成。它的拆分部首是曲(音: qū)和破(音: pò),分别由曲旁和石旁構成。這個詞的意思是指曲折中斷、斷絕或中斷。
曲(音: qū)是一個單獨的漢字,它是由曲旁和九畫組成。曲旁表明與曲線、彎曲或曲折有關;九畫表示其筆畫數目。
破(音: pò)也是一個單獨的漢字,它是由石旁和七畫組成。石旁表明與石頭、碎片或毀壞有關;七畫表示其筆畫數目。
這個詞來源于古漢語,具有悠久的曆史。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可能與現代有所不同。在繁體字中,曲的寫法為「曲」,破的寫法為「破」。
以下是一些使用這個詞的例句:
一些與曲破相關的組詞包括曲折、中斷、中途斷送。
與曲破意思相近的詞有斷裂、中斷、分裂。
與曲破意思相反的詞有連貫、連接、順暢。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