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截斷裳衣。取其便于行事。典出《漢書·蓋寬饒傳》:“ 寬饒 初拜為司馬,未出殿門,斷其襌衣,令短離地,冠大冠,帶長劍,躬案行士卒廬室,視其飲食居處,有疾病者身自撫循問之,加緻醫藥,遇之甚有恩。” 南朝 齊 王融 《三月三日曲水詩序》:“褰帷斷裳,危冠空履之吏;彯搖武猛,扛鼎揭旗之士。勤恤民隱,糾逖王慝。”
“斷裳”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可從字面與典故兩個層面理解:
字面釋義
指截斷或撕裂下衣(裳)的行為。“裳”在古代指遮蔽下體的衣裙,與“衣”(上裝)相對。“斷”即割裂、截斷之意。該詞直觀描述了對下裳的破壞動作。
典故來源與引申義
其文化内涵源于《後漢書·廉範傳》記載的典故:東漢廉範任蜀郡太守時,廢除禁火舊令,允許百姓夜間勞作。為避免火災,他令民衆儲水備用,并親自執短刀“斷裳”滅火(原文:“範乃毀削先令,但嚴使儲水而已。百姓為便,乃歌之曰:‘廉叔度,來何暮?不禁火,民安作。平生無襦今五绔。’”後世引申中,廉範“斷裳”象征親力親為、勤政利民的作風。此典亦衍生出“作風簡樸、摒棄浮華”的抽象含義,如形容官員不重衣飾而重實務。
現代使用場景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屬生僻詞彙,多出現于曆史文本解析或成語典故引用中,日常口語極少使用。需注意其與“斷腸”(形容悲痛至極)的讀音與語義區别。
權威參考來源:
“斷裳”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詳細解析:
“斷裳”字面意為“截斷裳衣”,指為便于行動而割裂長衣下擺。這一行為源于古代官員或賢士在特定情境下的務實之舉。
核心出處
據《漢書·蓋寬饒傳》記載,漢代官員蓋寬饒初任司馬時,未出殿門便割斷單層長衣(襌衣),使其短于地面,以便于深入軍營巡查士兵生活狀況、關心疾苦。此典故體現了他簡樸務實、體恤下屬的作風,因此“斷裳”被引申為官吏清正廉明的象征。
其他文獻引用
南朝王融在《三月三日曲水詩序》中亦用“褰帷斷裳”形容官吏勤政親民的形象,進一步強化了該詞與廉潔奉公的關聯。
比喻義
除原意外,“斷裳”可象征果斷采取行動以應對緊急情況,例如在危機中舍棄繁文缛節、迅速解決問題。
現代應用
常用于描述以下情境:
部分資料(如)提到該詞與屈原相關,但權威文獻(如、3、4)均未提及此說法,建議以《漢書》典故為準。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書》原文或漢代曆史研究資料。
安康白蝯坌工冰夷哺乳不甩恻念赤貧如洗串狎诋謗東鄉耳唇反剪飯筒各白世人寡恩怪谲還葬浩皛華辯話裡有刺黃碛惶擾忽啦藿香講情降錫機對婕妤怨進服靜躁金黃斤削技巧季子裘斂手屏足寮棚曆久靈妃躶體羅唣匿迹潛形甯省排折蒲戲栖托齊骛阙悮人丁三個面向三極實封霜姿殊觀叔山同貌文備仵作學士黠胡相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