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以斧砍削。 清 陳夢雷 《贈臬憲于公》詩:“櫨楔歸斤削,鋒鋩待冶鈞。”
(2).請人修改詩文的敬辭。 唐 馮贽 《雲仙雜記·石斧欲斫斷詩手》:“兵曹使我呈父,加斤削也。” 元 戴善夫 《風光好》第四折:“小官偶作一詞,望大人斤削。”
斤削是漢語古語詞,本義指用斧頭砍削木材,引申為對文字、文章的修改删減,強調精準、有力的修正行為。以下從詞典角度分項詳解:
本義
指用斧斤(斧頭)砍削木材,使之成形。
例:《莊子·徐無鬼》載“匠石運斤成風”,其中“運斤”即揮斧削斫的動作。
引申義
比喻對詩文、著作進行嚴謹的修改或删減,使其精煉準确。
例:清代學者章學誠《文史通義》雲:“文字斤削,務去冗繁。”
“斤”為古代斧類工具(《說文解字》:“斤,斫木斧也”);“削”指切除、修整。二字組合強調以利器精細加工。
作動詞使用,常見于文言或學術語境,現代漢語中多用“斧正”“删削”等替代。
含書面化、專業化傾向,多見于文學批評或典籍校勘領域。
古代典籍
《文心雕龍·熔裁》提出“權衡損益,斟酌濃淡”,其“損益”即包含斤削之意,指文字增删的權衡過程(來源:中華書局《文心雕龍注》)。
現代辭書
《漢語大詞典》釋“斤削”為“請人修改詩文的敬辭”,例引明代朱權《荊钗記》:“文章斤削,方成美玉。”(來源:上海辭書出版社《漢語大詞典》第6冊)
雖非日常高頻詞,但仍用于特定領域:
例:古籍修複需“斤削訛誤,存真複原”(來源:國家圖書館《文獻保護技術手冊》)。
“斤削”凝練體現了漢語中以工具喻文辭的思維,其核心價值在于追求表達的精準性與藝術性,至今仍是中文修辭學的重要概念。
“斤削”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指用斧子等工具進行砍削、修整的動作。例如:
古代文人常用“斤削”作為謙辭,請求他人對自己的作品進行修改或指正,類似于“斧正”。例如:
“斤削”的同義詞包括“斤正”“斧正”,均以匠人技藝比喻文字修改。現代漢語中“斧正”更常見,而“斤削”多用于古籍或文學性表達。
啀啀安胡擺子拔簡本戲飙飃别鶴弄不恇草次草介朝天一炷香笃深惡生風猋奮舋搆位歸殺鼓谏黑不溜環衛互通驕僻甲狀腺僸僸舉貸枯焦浪包摟廉按梁摧立象吏隱跞躁猛戾門皁面面皆到眇蹇磨磨木禺人暖心話樸陋傾側情猿窮滞橪棗熱心腸腮腺炎三年碧實利十洲三島司祿台顔唐陂坦謾丸丸嗢嗢無關大體鄉會試相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