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旄和黃钺。借指軍權。語本《書·牧誓》:“王左杖黃鉞,右秉白旄以麾。” 蔡沉 集傳:“鉞,斧也,以黃金為飾……旄,軍中指麾,白則見遠。”《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臣以弱才,叨竊非據,親秉旄鉞以厲三軍。”《舊唐書·王珂傳》:“天子以 珂 為 河中 節度,授以旄鉞。” 宋 蘇轼 《上皇帝書》:“是時四方豪傑,不能以科舉自達者,皆争為之,往往積功以取旄鉞。” 清 唐孫華 《次韻酬宮恕堂》:“君家門閥高,哲兄擁旄鉞。”
“旄钺”是古代漢語中象征軍事統帥權的複合詞,具體解釋如下:
如需進一步了解文獻原文或曆史用例,可參考《尚書》《三國志》等典籍,或查閱漢典等權威辭書。
旄钺是一個古老的漢字詞語,由兩個字符組成:旄和钺。
旄的部首是方堅,總共有五筆;钺的部首是金,總共有十七筆。
旄钺最初出現在《詩經·大雅·旄丘》一篇中,形容戰國時期各國首領們的權杖和戰斧。旄指的是一種軍旗,象征着權力和統治;钺指的是一把大斧頭,代表武力和威嚴。
因此,旄钺這個詞經常被用來形容君主權力和軍事力量。
旄钺的繁體字是旄鉞。
旄钺在古代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稍有不同。旄的古代寫法是旁旗字旡酋,钺的古代寫法是兩個手字旵钅。這種寫法在秦漢時期開始逐漸變化。
1. 他手持旄钺,高坐在禦座上,展示着皇權的威嚴。
2. 國君親臨閱兵,紅旄钺鼓聲震天。
1. 旄頭:指軍旗的頂端,也比喻權力的象征。
2. 钺鼓:一種古代軍事樂器,形狀像大斧頭。
1. 仰旗:指君主權力的象征。
2. 兵刃:指武器,也可以用來比喻武力。
1. 和平:與旄钺相對,指沒有戰争和沖突的狀态。
2. 謙遜:與權力和威嚴相反,指謙虛和謙和的态度。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