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旄钺的意思、旄钺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旄钺的解釋

白旄和黃钺。借指軍權。語本《書·牧誓》:“王左杖黃鉞,右秉白旄以麾。” 蔡沉 集傳:“鉞,斧也,以黃金為飾……旄,軍中指麾,白則見遠。”《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臣以弱才,叨竊非據,親秉旄鉞以厲三軍。”《舊唐書·王珂傳》:“天子以 珂 為 河中 節度,授以旄鉞。” 宋 蘇轼 《上皇帝書》:“是時四方豪傑,不能以科舉自達者,皆争為之,往往積功以取旄鉞。” 清 唐孫華 《次韻酬宮恕堂》:“君家門閥高,哲兄擁旄鉞。”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旄钺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曆史文化内涵的複合詞,其釋義需從字源、本義及引申義三個層面解析:

一、字義分解

  1. 旄(máo)

    指古代用牦牛尾裝飾的旗幟,象征軍事指揮權。《說文解字》釋為“幢也”,即儀仗用旗。

  2. 钺(yuè)

    古代斧類兵器,青銅或玉制,為君王授權征伐的禮器。《說文解字》注:“大斧也”,代表生殺之權。

二、複合詞本義

旄钺特指君主授予将領的軍事統帥權,其具象化表現為:

三、文化引申義

在曆史文獻中,該詞衍生出兩層核心内涵:

  1. 權力象征

    如《尚書·牧誓》載周武王“左杖黃钺,右秉白旄”,體現君權神授的軍事合法性。

  2. 責任隱喻

    唐代李華《吊古戰場文》以“旄钺既加”暗喻将帥肩負生死之責,反映儒家“慎戰”思想。

權威參考:

釋義綜合《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及《說文解字注》(中華書局)考釋,曆史用例可參見《中國軍事制度史·軍事編制卷》(解放軍出版社)第三章。

網絡擴展解釋

“旄钺”是古代漢語中象征軍事統帥權的複合詞,具體解釋如下:

1.基本釋義

2.曆史淵源

3.象征意義

4.延伸知識

如需進一步了解文獻原文或曆史用例,可參考《尚書》《三國志》等典籍,或查閱漢典等權威辭書。

别人正在浏覽...

拔地百卉含英備席補牍茬口怠忽大質丁香核返葬風波風袂否塞罣罳橫地黃海護短或則呼王疆理椒宮介弟客旌況榮款緩寬柔羸疢冷然遼歌樓煩麻冕毛裡塔尼亞鳴飙名聞利養牧師内耳拍合炮胾屏縮上台盤少吃儉用實度十番市賈石留黃説嘴四郊索瘢瑣聞天籁集天下無難事,隻怕有心人田弋挺險題書炜煜仙諜祥景先來仙人球仙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