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豆莝的意思、豆莝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豆莝的解釋

豆和草。亦指糧草。 宋 蘇轍 《飲酒過量肺疾複作》詩:“達人遺形骸,駑馬懷豆莝。” 明 李夢陽 《豆莝行》:“将軍兵部蔽江下,飛報沿江催豆莝。”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豆莝(dòu cuò)是漢語中一個較為生僻的詞彙,其核心含義指豆類作物收割後剩餘的稭稈或莖葉部分,特指經過切碎處理後用作牲畜飼料或農田肥料的豆科植物殘體。以下從釋義、應用與文獻依據三方面詳細闡釋:


一、基本釋義

  1. 詞義構成

    • 豆:泛指大豆、豌豆等豆科作物。
    • 莝:《說文解字》釋為"斬刍",即切碎的草料。

      合稱"豆莝"即指豆類稭稈經鍘切後的碎段,屬傳統農耕術語。

  2. 功能屬性

    豆莝在古代農業中兼具雙重用途:

    • 飼料價值:豆科莖葉蛋白質含量較高,優于禾本科稭稈,是優質飼草來源。
    • 綠肥作用:直接翻埋入土可增加土壤氮素,如《齊民要術》載"凡美田之法,綠豆為上"(以豆科肥田)。

二、實際應用與農學價值

  1. 牲畜喂養

    豆莝因富含營養,常用于喂養牛、馬等役畜。明末《天工開物》提及"豆刍"(即豆莝)為畜力補充之需,其適口性與消化率優于幹草。

  2. 土壤改良

    豆科植物具固氮能力,其稭稈還田可提升地力。農史研究顯示,宋代江南地區已推廣豆類輪作,豆莝還田是維持稻田肥力的關鍵措施(需人工切碎以加速分解)。


三、文獻依據與權威參考

  1. 古代農書佐證

    • 《王祯農書·農器圖譜》載:"莝,斬刍也",并詳述鍘刀加工稭稈之法,豆類莖稈屬常用原料。
    • 《農政全書》強調豆類"其稭可飼牛馬,或壅田",印證豆莝的農牧循環利用模式。
  2. 現代農學研究

    據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豆科綠肥(含稭稈)翻壓可使後茬作物增産10%-15%,其氮素釋放效率顯著高于化肥(來源:《中國綠肥作物栽培》)。豆莝作為傳統綠肥載體,與現代"稭稈還田"技術原理相通。


古籍提示

若需查證原始文獻,建議參閱《王祯農書》卷十一"鍘刀"篇、《農政全書·樹藝篇》等刻本(中國國家圖書館"中華古籍資源庫"提供線上影印本)。

網絡擴展解釋

“豆莝”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以下是綜合相關信息的解釋:

基本釋義

字義拆解

文獻例證

  1. 宋代蘇轍《飲酒過量肺疾複作》詩句:“達人遺形骸,驽馬懷豆莝。”此處以“豆莝”指代馬匹的飼料,與超脫的“達人”形成對比,強調物質需求與精神境界的差異。
  2. 明代李夢陽《豆莝行》提到:“飛報沿江催豆莝”,反映了古代軍事行動中對糧草供應的重視。

使用注意
該詞屬于古漢語詞彙,現代語境中極少出現,常見于曆史文獻或文學創作中。如需深入考證,建議結合《漢語大詞典》等權威辭書,或參考古代農政、軍事後勤相關研究。

别人正在浏覽...

包藴布揮不像話操術豺虺逞才喘不過氣來雛雞膽薪道謀方州法人股功狗汩陳國棋骨折恒俗侯伏侯懷珠韫玉黃牌警告花甜蜜就昏茫禍谪矯饬解扣箕裘看透考試哭笑不得擽陳慢淫馬驿美國明恕鳴吟墨渖甯武子怕怯圮毀破記錄嗆嗽喬山囚犯遒壯契義三魂出竅賞午山谿生質石甃水湄庶頑太平天國蝭蛙外史文衡文章宗匠遐奧香附子縰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