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外史的意思、外史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外史的解釋

[unofficial history] 指野史、雜史和以描寫人物為主的舊小說之類,如《儒林外史》

詳細解釋

(1).古代官名。掌管宣布京畿以外地區的王令、四方地志等。《周禮·春官·大宗伯》:“外史,掌書外令,掌四方之志,掌三皇五帝之書。” 宋 陳亮 《三國紀年序》:“自當時之諸侯,國各有史,一言一動,罔不畢載。故四方之志,外史掌之。” 清 黃遵憲 《三哀詩》:“我已外史達,人實高閣置。”

(2).指稗史及某些舊小說。如舊題 漢 黃憲 的《天祿閣外史》、 清 吳敬梓 的《儒林外史》

(3).舊時文人常用作别號。如 元 張雨 稱 句曲外史 , 清 恽格 稱 白雲外史 。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外史”一詞的含義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一、基本定義 指非官方記載的曆史内容,包括野史、雜史及以人物為主的舊小說。例如《儒林外史》即屬此類作品,其内容多聚焦非正史記載的文人轶事。

二、曆史演變

  1. 古代官名:最早為周代官職,負責管理地方志書、外交文書等,如《周禮》記載外史“掌四方之志”。
  2. 文學擴展:漢代後逐漸演變為對非正史文獻的統稱,涵蓋稗史、民間傳說等。

三、特殊用法

四、典型示例 最著名的作品是清代吳敬梓的《儒林外史》,通過虛構故事反映科舉制度下的文人百态。

該詞既包含曆史職能(古代官職),又涵蓋文學體裁(野史小說),并延伸至文化符號(文人别號)。需注意具體語境區分其含義。

網絡擴展解釋二

《外史》這個詞的意思

《外史》是指一部曆史書籍,與《内史》相對應。它主要記錄了官方編纂的《内史》未涉及的曆史事件和人物,可以說是《内史》的補充與延伸。

拆分部首和筆畫

《外史》的拆分部首為“蔔”和“口”,其中“蔔”為部首,表示蔔筮;“口”為偏旁,表示與口相關的字義。它的總筆畫數為9。

來源

《外史》一詞起源于古代中國典籍《左傳》中的一個典故。故事講述了春秋時期魯國大夫祖逖因主張國家的外交政策而被釋放回到家鄉,但他卻選擇了更加冷靜客觀地記錄曆史事實的“外史”而非相信政治宣傳和傳統史書的“内史”,成為了後來《外史》這個詞的象征。

繁體

《外史》的繁體寫法為「外史」。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漢字對繁簡形式有所差異,但《外史》一詞在古代與現代的基本形态差異不大。

例句

1. 這部《外史》詳細記錄了那個時代的政治腐敗現象。

2. 學者們通過研究《外史》的記載,對曆史事件進行了更全面而客觀的理解。

組詞

國史、内史、編史、正史、野史、曆史

近義詞

野史、編史

反義詞

内史、正史、國史、曆史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