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大地。古謂天圓地方,故稱。《淮南子·覽冥訓》:“背方州,抱圓天。” 高誘 注:“方州,地也。”亦指域内。《明史·史可法傳》:“夫我即卑宮菲食,嘗膽卧薪,聚才智精神,枕戈待旦,合方州物力,破釜沉舟,尚虞無救。” 清 陳夢雷 《華岩嶺》詩:“五嶽峙方州,臺峰争鼎闢。”
(2).指帝都。《文選·班固<典引>》:“卓犖乎方州,洋溢乎要荒。” 李周翰 注:“方州,帝都也。”
(3).指州郡。 唐 王維 《責躬薦弟表》:“顧臣謬官華省,而弟遠守方州。” 宋 洪邁 《容齋三筆·帝王諱名》:“帝王諱名……方州科舉尤甚,此風殆不可革。”
(4).指州郡長官。《資治通鑒·宋順帝昇平元年》:“訴以其私用人為方州。” 胡三省 注:“古者八州八伯,謂之方伯,後世遂以州刺史為方州。” 宋 王安石 《韓持國從富并州辟》詩:“他年佐方州,説将尚不納。” 清 許承卿 《送古古還沛》詩:“自此 虞翻 思弔客,誰從 唐舉 問方州。”
“方州”一詞在漢語中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需結合語境。以下是綜合多個文獻來源的詳細釋義:
指代大地
古代“天圓地方”觀念中,地被稱為“方州”。例如《淮南子·覽冥訓》記載:“背方州,抱圓天”,高誘注:“方州,地也”。明代史可法在奏疏中也以“方州”代指疆域:“合方州物力,破釜沉舟”。
象征帝都
班固《典引》中“卓荦乎方州”一句,李周翰注解為“方州,帝都也”,可見其作為政治中心的含義。
指稱州郡行政區劃
《資治通鑒》提到“州刺史為方州”,唐代王維在《責躬薦弟表》中亦用“方州”指代地方州郡。宋代洪邁《容齋三筆》則記載了地方科舉與“方州”的關聯。
代指州郡長官
如王安石詩雲“他年佐方州”,此處“方州”指州郡的行政長官。《資治通鑒》胡三省注進一步說明此用法源自古代“方伯”的演變。
文學引用示例:
唐代韓偓詩“尚得佐方州”,陸龜蒙《戰秋辭》“方州大都,虎節龍旗”,均以“方州”表達地域或權職概念。
該詞涵蓋地理、政治、行政等多層含義,需結合上下文具體分析。如需更完整的文獻例證,可參考《淮南子》《明史》及唐宋詩文等原始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