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racture] 又名折瘍。骨因外力而出現裂縫或斷裂
(1).古代祭祀或宴飨時将牛羊等牲體分解為二十一部分之後,再行斷折。《周禮·夏官·小子》“小子掌祭祀羞羊肆、羊殽、肉豆” 清 孫诒讓 正義:“脀解之法蓋有五……五曰骨折,謂於二十一體之中,更折之為多骨。”參見“ 殽2烝 ”、“ 觳2折 ”。
(2).骨頭斷裂。 唐 杜甫 《戲贈友》詩之二:“馬驚折左臂,骨折面如墨。”《新民晚報》1991.10.28:“滿面流血,鼻骨骨折。”
骨折是指骨結構的連續性或完整性完全/部分中斷的現象,包括骨骺分離和病理性骨骼破壞。以下是詳細解釋:
骨折治療需根據類型選擇複位(手法/手術)、固定(石膏/内固定)及康複訓練。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治療或分型,中的詳細分類。
骨折是指人體骨骼遭到外力或損傷引起的骨頭斷裂的狀态。這是一種常見的傷病,需要及時治療以便恢複。
骨折的拆分部首是骨和折。其中,“骨”指的是人體内的骨骼,而“折”表示斷裂或折斷的意思。
骨折的拆分筆畫為6畫(骨2畫,折4畫)。
“骨折”一詞來源于古代漢語,最早見于《說文解字》。在古代,通過不慎摔倒或遭受外力沖擊而導緻骨頭斷裂的情況都被稱為骨折。
據繁體字典查詢,“骨折”一詞的繁體形式為「骨折」。繁體字中的「骨」和「折」保持了與簡體字相同的拆分結構和意義。
古時候漢字寫法演變過程中,可能存在一些差異。然而,關于骨折的古代漢字寫法并未詳細記錄,因此無法準确确定其古代寫法。
例句:
1. 小明不小心從樓梯上摔下來,被診斷出右手腕骨折。
2. 手術是治療複雜骨折的有效方法之一。
組詞:
1. 骨折處:指骨折發生的具體位置。
2. 骨折術:醫學術語,指針對骨折進行的治療方法和技術。
近義詞:
1. 骨裂:指骨骼因外力作用而出現細小的斷裂。
2. 斷骨:也是指骨骼斷裂的狀态。
反義詞:
1. 骨完:指骨骼沒有發生斷裂或破碎的狀态。
2. 骨折複位:醫學術語,指将骨折處的骨頭重新對準和安放的過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