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太平天國的意思、太平天國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太平天國的解釋

[the Taiping Heavenly Kingdom] 1851年在廣西桂平縣金田村爆發了由洪秀全、楊秀清、馮雲山等人領導的農民起義,建立“太平天國”,1853年定都天京(今南京),勢力發展到17個省,後為清政府和外國勢力聯合所敗

詳細解釋

同“太平天囯”。清 道光 三十年十二月, 洪秀全 、 楊秀清 等于 廣西 桂平 金田村 起義, 鹹豐 元年,起義軍入 永安州 城,建號 太平天囯 。 洪秀全 稱天王。三年,破 南京 ,建為國都,改稱 天京 ,建立國家政權。勢力發展到十七個省。 同治 三年湘軍攻陷 天京 , 秀全 自6*殺。自起事至失敗,前後共十四年(公元1851-1864年)。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太平天國漢語 快速查詢。

專業解析

太平天國是19世紀中葉中國曆史上規模最大的農民起義政權,其名稱蘊含特定漢語語義與政治理想。根據《漢語大詞典》釋義,“太平”指社會安定、無戰亂災禍,“天國”則源自宗教概念,意為神權統治的完美國度,二者組合體現“建立平等安甯的人間神國”願景。

該名稱的構成具有三層語義邏輯:其一,“太”在古漢語中表示極緻狀态,“平”指消除階級差異,《說文解字》釋“平”為“語平舒也”,引申為公平秩序;其二,“天”承襲周代“天命觀”,《爾雅·釋天》定義為“至高無上”,賦予政權神聖合法性;其三“國”在《康熙字典》中解作“邦也”,特指洪秀全創建的政教合一體制。這種命名方式融合了傳統儒家理想與基督教元素,形成獨特的意識形态符號。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指出,該名稱實際包含雙重悖論:既标榜“共享太平”的均平思想,又實行嚴格的等級制度;既宣稱建立地上天國,卻未能脫離封建王朝架構。這種語義矛盾最終導緻其理想與實踐的嚴重背離。

在漢語詞彙發展史中,“太平天國”已成為特定曆史名詞,《辭海》将其定義為“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農民戰争建立的政權”,其語義内涵超越字面意義,承載着近代社會變革的文化記憶。北京語言大學漢字研究所強調,該名稱的構詞法對後世政治術語創新産生深遠影響,如“天國”一詞的世俗化運用即始于此。

網絡擴展解釋

太平天國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運動,其名稱既指政權也代指曆史事件。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

太平天國(1851-1864)是清朝後期由洪秀全等人領導的農民起義政權,也是中國曆史上規模最大的農民戰争。其名稱源自起義者追求“天下太平”的理想,并融合基督教教義,自稱“上帝天國”。

二、曆史背景

  1. 社會矛盾:鴉片戰争後,清政府為支付賠款加重賦稅,官僚腐敗加劇,階級矛盾激化。
  2. 經濟崩潰:外國商品傾銷導緻傳統手工業破産,自然災害頻發(如兩廣地區連年饑荒)。
  3. 宗教因素:洪秀全創立“拜上帝會”,融合基督教思想與中國傳統觀念,吸引大量農民加入。

三、關鍵事件與過程

  1. 起義爆發: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廣西金田村發動起義,建號“太平天國”。
  2. 定都天京:1853年攻占南京并定都,改名“天京”,建立政權體系。
  3. 軍事擴張:通過北伐、西征等戰役,勢力擴展至17省,達到全盛時期。
  4. 内讧與衰落:1856年“天京事變”導緻領導集團内部分裂,實力大減。
  5. 最終失敗:1864年天京被湘軍攻陷,殘餘勢力至1872年徹底覆滅。

四、綱領與政策

  1. 《天朝田畝制度》:主張土地平均分配,提出“有田同耕,有飯同食”的理想社會藍圖。
  2. 《資政新篇》:洪仁玕提出的資本主義改革方案,但因戰亂未實施。

五、曆史影響

  1. 打擊清廷統治:加速清朝中央集權衰落,促使湘淮軍閥集團崛起。
  2. 思想啟蒙:首次提出系統性社會改革方案,為近代革命提供經驗。
  3. 國際關系:起義期間與西方列強發生沖突,間接影響晚清外交格局。

名稱争議:清政府曾蔑稱其為“粵賊”“長毛”,1929年後國民政府正式定名“太平天國”。

如需更完整的時間線或人物詳情,可參考、6、7等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阿環白纩百世師豹尾車拔拯本志鼻淵布疋裁減倉奴巉屼挫氣大赉定性分析獨辟蹊徑厄爾尼諾現象二缶锺惑發齒發慌非洲過味姑師濠上合錯建疵見義敢爲嵇劉今日有酒今日醉開合自如壸漿箪食麗春草欐欐靈台陵陰綸組媌娙靡雕谟觞難乎爲情蹑悄悄鷗汀鉛锷樵擔橋運人窮志短箬下春商戶商老霜涉私官送往迎來糖果橦末之伎托蒙旺壯銜淚痟瘦小學生遐徵寫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