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形容害怕得不知所措。 劉紹棠 《小荷才露尖尖角》四:“吓得三魂出竅的 杜秋葵 ,慢慢鎮定下來,揉揉眼睛,隻當剛才做了個惡夢。”
“三魂出竅”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形容人在極度驚恐或震驚時,精神受到巨大沖擊,導緻不知所措的狀态。該詞通過“三魂離體”的誇張比喻,強調恐懼程度之深。
出處與背景
出自劉紹棠的小說《小荷才露尖尖角》第四回:“吓得三魂出竅的杜秋葵,慢慢鎮定下來……”。其中“三魂”源于道家概念,指人的三種靈魂:爽靈(主智慧)、胎元(主生命)、幽精(主情欲),三者離體則象征精神失控。
使用場景
多用于文學或口語中,描述突遇危險、驚吓或超自然現象時的劇烈反應。例如:“黑影閃過,吓得他三魂出竅,半晌說不出話。”。
近義詞與反義詞
例句參考
“肉顫心驚肉跳神驚肉跳心驚喪膽亡魂三魂出竅。”
《三魂出竅》是一個成語,意為人的三魂離開肉體、突然出竅。它常用來形容人突然受到驚吓或震驚而精神恍惚,甚至失去知覺。
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民間信仰和醫學理論。在古代人們對身體和心靈的認知中,人體由三魂七魄組成。三魂指的是命魂、膽魂、魄魂,是人的精神能量;七魄則是眼魄、魂魄、魄魄、精魄、神魄、心魄、立魄,是人的生理能量。當人受到極大的驚吓或震動時,三魂可能出竅,導緻人的精神和身體産生異常的狀況。
《三魂出竅》這個成語的拆分是“三魂(sān hún)+ 出竅(chū qiào)”,可以分為兩個獨立的詞語。
其中,“三魂”的部首是“魂”,共有18個筆畫。而“出竅”的部首是“戶”,共有8個筆畫。
《三魂出竅》的繁體字為「三魂出竅」。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經曆了演變和變體。《三魂出竅》這個成語在古代可能有不同的寫法。
在《說文解字》中,其中的“竅”字可以被寫作“穴”,意思是洞穴、孔道。
1. 他聽到突然的巨響後,吓得如同三魂出竅。
2. 那個恐怖電影把觀衆吓得三魂出竅。
組詞:三分鼎立,三思而行,三更半夜,魂牽夢萦。
近義詞:魂飛魄散,魂不守舍,失魂落魄。
反義詞:心無旁骛。
【别人正在浏覽】